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第七章读后感6篇
2022-06-20 10:42:16
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人们对书上理论的领会,大家能够在读完一些文字后认真起草一篇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第七章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小节。虽然我们带领的幼儿园孩子没有问题背景,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那些个性特点特别强的孩子我们在教学生活中应该有耐心的引导。 我以前教过一个小朋友叫晨晨。他爸爸常对我说:“我们家晨晨很调皮,请老师多多提醒教育。”由此,使我对这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皮!果然,开学一个月间,他正如他爸爸所说的“十分调皮”,把皮球扔到楼下、推同伴、打人、在学习活动中开小差……连班中的小朋友都知道:晨晨很调皮、不听话。每次他出现状况,孩子都告状说晨晨的不是。后来班里小朋友开始迷上了玩飞行棋,而一向喜欢玩闹的扬扬也对飞行棋产生了兴趣。当我来到益智区观察他们活动时,扬扬高兴地跟我介绍:“老师,我是老二,他第一,我第二,他第三,他第四。”看他介绍的有模有样的,但真的轮到他玩的时候发现他只是负责抛骰子,棋子是由其他小朋友帮他走的。我感到好奇,扬扬平时数学很好,走几格棋应该难不倒他啊!于是我鼓励他:“扬扬下一圈轮到你的时候棋子自己来走,好吗?”在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下,扬扬自己走了棋,成功的体验让他感到无比的开心,直催着后面的小朋友赶紧,并期待着下一轮。瞧他耐心等待他人游戏,认真观察的样子,我为扬扬感到高兴。高兴游戏时间扬扬不再是那个爱捣乱令人头痛的孩子、高兴扬扬能与同伴友好地玩。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多观察他的表现,抓住他的闪光点,从正面采用鼓励的方法进行引导,增强他对自己的信心。应该说每一个表面顽劣的儿童背后都潜伏着他的闪光点,晨晨也是如此,如:他在进餐方面表现得就较好,能熟练地用筷子独立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对集体游戏活动感兴趣,积极投入;愿意帮助同伴……于是,我首先对他的优点表扬、肯定;接着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要求他改正;并与家长积极联系,取得他们地配合。果然在不断地表扬、鼓励下,在家园共同努力下,他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捣蛋了。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我认为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愿意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相信每个教师其实都是爱孩子的,让我们用发现、期待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可圈点之处。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非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 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平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工作已经15年了。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备好课后,充满信心进教室,却总是有遗憾地走出教室,难得有几堂课自己觉得是挺满意的,包括同学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教好学生,可以倾己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知识等。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明白这种“不满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恐惧”,因为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检测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惧”自己教学失败,“恐惧”自己落下“误人子弟”的恶名。有时上课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总是疑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还是学生因惧怕而不回答?觉得自己教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课堂气氛不浓烈时,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课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习惯</>于“只听不讲”了?对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心中无底。我也明白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学,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开展问题颇多,心存疑惑。 我理解《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这是产生“恐惧”的根源之一。我认为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鼓起教学勇气,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17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书中一个个案例都跟我们日常教学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个案例都让自己有更深的体会。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教学勇气》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学著作,作者引导我们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情境——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课堂,而课堂的老师就是帕克·帕尔默,向我娓娓道说着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心中的困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他的叙述,让我清楚为什么教学总是令我既兴奋又恐惧。他试图带领着我们,为重新点燃我们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辅导,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互动。 我们的认知里,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想到是不放弃班内的任何一个学生,就算他学习不好,也总有好的地方,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失望和退缩,这个过程绝对是痛苦而纠结的。我们常调侃自己: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追求。教师的爱是博大之爱:当我们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博大之爱来引领和宽慰自己。学生对教师博大之爱最好的回报就是那轻声的问候:“老师好!” 教育不仅是改变自己,也影响着你的学生!任重道远!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4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读到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这不是我自己吗? 20xx年,我迈进了教学工作的五个年头,回首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曾经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满怀激情、也满怀希望,然而有时面对学生纯真的双眼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悄然袭来。恐惧什么?就像书中所说恐惧自己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恐惧自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高要求,恐惧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的内心暗涌起伏,我无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细腻的人,能如此体谅到我内心的不安并给予答案,让我们这些在成长路上的“新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现将读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对像我一样还在成长中的“新人”有一些启示。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次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和重新认识作为教师的自己。 如作者的观点——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学科,也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相信很多教师的第一节课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总是试图模仿他人,却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就像刚刚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辈,或者觉得这个环节好用一下,那个环节好用一下,完全丢失了自我,结果拼凑成一节花哨而又不实际的课,我的不是我的了,别人的我也没做好。 所以说,我总结出来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个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你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打造一片别样的天地。X教授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为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我们应该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展示而非掩饰自我的个性。将自己、所学学科和我们的学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像“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中那个被称作“来自地狱”的学生,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愤怒。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的成长。” 沉默、退缩、玩世不恭都是恐惧产生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一个好老师是要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你说“安静!坐好!”时,总有一个不安分的声音和一个调皮的小脸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错,这时我们一笑了之就行了,或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倾听学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走进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有首诗写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 同时,我认为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便不能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关幼儿成长历程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在。比如《爱和自由》、《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等,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爱学生,心怀希望的教学 刚工作时,曾经有位前辈跟我说,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都是最好的,教育是个良心活,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不光是教学的勇气,更多的是因为心中有爱,心怀希望。“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要不断地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我相信每一个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不会放弃,我们会用心中的爱点亮孩子们的世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5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周而复始的疲惫、迷茫、失落中,我们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漫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面对教师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心灵的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习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习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习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汇聚,进而形成自我,它就象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 在本书中,举例说明了如果教师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入到他的教学生涯中去,他将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当我唤回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不仅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还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