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读后感5篇
2023-08-10 15:26:41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同学们对名著知识的理解,读后感指浏览完一本书后把心里的想法用文字撰写出来的文字材料,下面是为您分享的《中国简史》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简史》读后感篇1 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不同的思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哪个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学就会往那个方向多靠一些。 《中国简史》读后感篇2 冯友兰先生系上世纪中国知名的哲学家。初读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四年前吧,因内容与先前所读的哲学迥异,再加之有大量生涩的古文,所以就放下了。在读《南渡北归》时,方知冯先生1924年始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新中国后冯在清华大学任教,涉及诸多相关内容。近段重读《南》书时,尾部出现一段梁漱溟先生评价冯先生的话,让我十分警觉。称冯友兰曾经谄媚过江青,冯的品行是墨家,实践的是功利主义。将我对冯先生博大的哲学、国学知识和文人独具品格的崇拜,从高空跌落谷底。先不说冯先生在那个特殊年代,放弃了文人独立自由的品格,谄媚江青,出于什么目的,冯先生在上世纪中国哲学界当属大咖级的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哲学思想一定有可读性,就再次捧起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为了便于印证或纠偏,同时在读希金斯的《世界哲学简史》。 西方人说中国古时有哲学思想,但没有哲学家。那么,古时希腊知名的哲学家有柏拉图及其师傅苏格拉底和学生亚里斯多得三人。冯友兰先生从希腊和中国在地球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分析。他说:希腊是海洋性国家而中国是大陆性国家。海洋性国家崇尚贸易,追求利润。随利而逐的个性荡漾着平等和自由。而大陆性国家的中国,以农为本视商为末,重本抑末鄙视商业。那么,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土地固定的羁绊,形成以家庭为单元,世代家族相伴诞生的是森严的长幼尊卑等级观念。当时,耕种土地是非常依靠经验相传,看天的营生。而哲学思辨恰巧是无需经验积累的心智活动。遵循传统,恪守春生夏长秋收冬储的四季交替,由此自然会出现“君臣、父子、夫妻”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无论儒家的孔子还是道家的老子为了扬名立业,只能顺应国家和民生大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哲学思想。 儒家顺应的是“治国”和“平天下”,道家顺应的是“修身”和“齐家”。至此,中国古时哲学思想多了低头研思具体的人间实事,少了仰望星空思考上帝和来生轮回无形无影形而上的层面。这种农业民族的特性,也许就是有哲学思想没有哲学家的重要成因。这一结论可能有些牵强,但这个成因于我十分重要,先前一直困扰着我,或许是读这两本书的收获之一。 《中国简史》读后感篇3 一、本书简述 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 二、收获和感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六是学习哲学的方法。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如在管理理论学习中,通过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在理论中找到共同之处,看到人的思维的轨迹;如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分析和麦肯锡方法对应的形上学;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应的存在主义、达尔文的系统动力论对应的马克思等等。在设计研究中,有设计方法论,仿生设计学等等。再如笛卡尔建立了普遍数学,只以顺序和量化关系为考察对象 七是新学到的一些哲学知识。一是哲学的方法论,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数学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负的方法是采用不是什么的方法。由于哲学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这种思想对象用负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二是中国哲学中的修养方法,无外乎诚和敬。通过诚对待思想,敬对待世界的终极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天人合一的。三是哲学的根本之争,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中国简史》读后感篇4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但是用现代的角度来看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很近,孔子住在鲁国,而孟子所在的邹国也在山东境内。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第六节)因此,海在孔子心中是个未知、遁世之处,人迹罕至之处。而这是只有自己的道不行,才会去的地方。而仲由作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一直是以勇气出名。据说,仲由听到孔子的这句话,非常高兴。但是孔子却并没有因仲由的过分热心而感到特别满意,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说,仲由虽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而孟子提到海的话很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将海和圣人的思想相比,展现了更多不可知不叹的一面。(《孟子·尽心章句上》)看着孔子和孟子对于海洋的未知和惊叹。对比之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国家,漫游列岛的经历和感悟和孔孟又是多么不同。 而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还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中。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在冯友兰先生那个时期,中国的参与农业生产的全体人口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比如周朝井田制、明代的摊丁入亩、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中共领导人在革命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口号,土地公有制度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 冯先生表达了在一个农业国家里,无论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中国历史上,公元前480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颇为相似。当时中国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国。每个小国都把“耕战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最后,“七雄”中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优势,得以战胜其他六国,从而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统一。因此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因为经济生产主要靠农业,而商业只关系到产品的交换。商品的交换终究要以生产为前提,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里,农产品是主要的产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抑商。 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不受到重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和农这两种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士通常是来自地主阶级,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家庭中若是“耕读世家”,往往是引以为傲,例如安徽的皖南黄山下的宏村都会有牌匾写着“耕读世家”,不仅要读书还要耕作,一方面了解格物之理,一方面读圣贤书。还有如湖南也有很重的乡绅文化。 学者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不需亲自耕地,而农民一般被称作佃农,租用别人的土地进行耕种,但是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农业收成好,他们受益;农业收成坏,他们也受连累。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而加上这批学者受过教育,使他们得以表达农民自己没法表达的思想,这种表达在中国就采取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因此中国的哲学艺术中有许多耕读的传统。目前有谈及中国人民的信仰危机也有类似观点,中国的乡土文化扎根之深,并非轻松可以撼动,当把这种农业文明抽身而走的时候,似乎并未为这些空隙填入新的超道德价值观。 《中国简史》读后感篇5 ?中国共产党简史》集中叙述了党领导人民所干的三件大事:一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书紧紧抓住党史的主题和主线,用雄辩的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此外,该书全面总结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充分展现我们党的崇高品质。其中包括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等在内的优良作风;包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包括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建设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闯新路、开拓创新等为基本内容的时代精神。这些在历逐步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鲜明而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我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读完后我深深地被书中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所感染。 ?中国共产党简史》是一部历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艰苦历程;《中国共产党简史》是一部凯歌,传承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简史》是一座丰碑,记载了成千上万革命营英烈的奋斗足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共产党带领中国走过了多少艰苦的岁月,才有了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 生活在当前的社会中,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中国的科技军事水平不断提高,航空母舰下水,各种国际先进的核潜艇,以及歼十歼二十等四代战机试飞成功,各种弹道导弹,洲际导弹不断研制成功,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越发成功,中国的国防能力越来越强大,从而让众多的中国人民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些成就,都是在伟大的党领导下取得的,这也让我更加深刻的领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昌盛。 读完这本简史,我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的思想是搏大精深的,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让我们高举拳头暗下振兴中华壮我国威的决心!让我们秉承革命前辈们的思想,继续踏着他们的足迹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奋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