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后感8篇
2023-07-24 16:47:10
写读后感的原因是为了记住当下阅读时的感受,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名著理论的领悟,以下是精心为您推荐的<<致教师>>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读后感篇1 几年前就读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此书篇幅很长,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吴非老师的确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页的内容浓缩为一段话启迪我们,使我感触颇深: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这本书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长不惜重金购买了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百余本,每人发了一本,让暑假阅读。当拿到书看到书名时,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刚上班的老师了?《致青年教师》这书是给刚上班的老师看的。然而,边读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先生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读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拉家常式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触膝相谈一样亲切。读起来竟然爱不释手!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读后感篇2 寒假中收到了学校的教师共读一本书——《致教师》。翻开这本书,才理解到本书中书名中的“致”字的与众不同。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写给一线教师的一封封书信。在书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关于教育教学,以及教师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语重心长地解答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及个人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苦恼。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读过这本书后,也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更被前辈自身对教育的热爱所感动,更从中体会到一个教育前辈对后来教育者的殷切期盼,也让我对教师这份工作更加珍视。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基础训练是平时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特别关注这一篇文章——《让语文回归生活——如何做好听说读写?》。 多角度培养“听”的能力。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在人际交往中,、听非常重要。听的时间远远超过说的时间。听意味着眼睛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意味着能够对说者予以及时的反馈,意味着对人的尊重。”那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如何落实这一点呢,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从还给孩子们听的内容上进行丰富,并从听的方法上与同学们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认真倾听,有效的沟通,把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一辈子都受用。如告诉学生,在听的时候要抓住关键字词的意思来进行理解,而且不能忽略语调、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和眼神所表达的意思。在听的时候也要及时通过点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正在倾听等等。也就是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听也应该作为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渠道的培养“说”的能力,除了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教学,书中更提醒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说话的能力。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的读写绘项目和口头作文项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将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让学生在写绘的过程中,通过绘画语言、口头语言和文字性语言,让学生更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读写绘”是一种适合低龄段儿童的全新的阅读,并解决了低龄段学生受知识所限无法完整的表达阅读后的感悟的困难,为老师及家长提供一扇让我们观察、理解儿童的窗,更为孩子终身阅读打基础。 提升阅读兴趣,促进语言积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都能够学得好、记得牢。新教育提出的师生共读正是为了培养真正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如每天中午全班同学一起读,假期里师生共读一本书,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阅读,也建立了老师与同学们有了共同的话题,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去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师生共读成为学生一向喜爱的活动。 多鼓励学生以说促写、说写结合,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改写、续写或写缩写等等很多的训练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书写训练。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下大暴雪的那一天,孩子们写的日记就写得非常的精彩,思维也特别活跃,是写命题作文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多观察,写作能力也就渐渐以提高了。 其实,由于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因此,我们训练的内容形式上也应当不同。在提高学生听些读写能力方面并没有一定之规,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能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对新教育又有了些许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将课内课外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听说读写合理组织,和谐操作,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有成效。 读后感篇3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我们就会感到汗颜。所以,职业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名言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给教师的建议》p392)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在中国的十五期间可以达到占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我们呢?看看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浮躁之风盛行,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读书启迪智慧,读书激发生机,读书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让我们牢记这句话,读书,读书,再读书! 读后感篇4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其中第一条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孩子们是有差异的。在工作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同一个老师教的,同一个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成绩却是天地之差”。而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更是用了儿童提水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因为我们都知道儿童的身高、体重、力气等都不一样,还有性别的不同,肯定是提水的结果就不同了。如果非要让体弱瘦小的人和身强力壮的人提水一样多不可,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体弱瘦小的人会元气大伤,到第二天就什么也干不了了。因为差异性的存在,学习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着这样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再“一视同仁”了。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努力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将学习和他们的兴趣联系起来,去积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及时的进行鼓励。作为平凡的人,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是所谓的“人无完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及时鼓励,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为集体服务,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并非一无是处,老师和集体还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虽然成绩上不如人,但是在其它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当这些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被老师和集体信任时,他们的信心就会重建起来,学习的激情也会燃烧起来,相信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读后感篇5 这个暑假,我们学校又给我们买了很多好书,其中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一书,我是翻了又翻,读了又读。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多,反思也很多。我认为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书中85篇文章篇篇让我受益匪浅。 我知道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知道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知道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回顾《做个有胸襟的老师》这篇文章,我更加深信: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学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我要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回顾《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这篇文章,我一直深深反思我自己: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不认真?吴非老师的一句话“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的教学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说到了我的心里,我更加明白了我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做。 ?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这篇文章中说道“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簿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分信任感。”我想到了我自己,有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我忽视了教育中的细节问题,真是倍感羞愧。校园里有些事,在教育圈外的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有人去关注,但对教育者来说,如果不关注细节的作用,很难为人师表。在和老校友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能记住当年学习生活中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过他们,如影随形半个世纪,还会通过他们传到更远的年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这篇文章,我很赞同吴非老师的思想。语文教育除了教学生能正确使用母语,还应当有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母语和发展母语文化的过程中,懂得爱,懂得美。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语文学科也就不成其为基础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我们思考问题不应当脱离实际,我们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利益,这是不需要争论的。 语文学科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这一点也不应当有什么分歧。遗憾的是,极度功利的教学观往往在左右评价。当今之世,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他的教学富有诗意,未必会受到敬重,经常受到的却是批评或嘲笑。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课,课间和几位教师闲聊,随意说到普希金,有位教师疑惑地问:“这个不可能考的吧?”一时便不知说什么是好。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语文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但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回顾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中的85篇文章,篇篇都触动我的心,其实篇篇都充满着爱。 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这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 爱所有的孩子! 读后感篇6 了解朱永新老师,最初并不是这本书,而是在教育报上看到的那首《教育是一首诗》,让我看到在教育一线,有一位校长如此的热爱教育,能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致力于教育中来。再次看到他的书《致教师》,对于已经工作10多年的有些职业倦怠的我们而言,如醍醐灌顶。整本书的46个贴近教学一线的问题帮我们看到了成长拨节中需要提升和努力的部分以及成长的路径与方法。在46篇回信中看似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教师的情况不同,每个问题和每个问题指向不同,但在朱老师的答案里这些又是一致的,那就是做一名爱学习,爱思考,爱写作的有思想的老师。 改变自己 正如朱老师书中所说“随波逐流是最容易、最轻松的事情,而坚守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淡泊宁静,就要相信未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数个普通而又平凡的日子中,我们很容易在繁劳的工作中丧失激情,没有斗志,更多的是对外界环境的抱怨与不满。朱老师说:“当你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而只有你真正地去改变自己,其实你就是在改变别人,就是在改变社会。” 记得我在没有学习心理学及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之前,我也常常是那个抱怨者,抱怨并没有带来任何的改变,思维认知没有改变,工作方法没有改变,看待周围的不公平的视角没有改变,徒增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每天看到的都是问题学生和问题班级,因为在我们的眼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分数。看不见孩子们其他的长处和优点,看不见他们的点滴进步,这不仅让自己有时候会很挫败,而且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8大优势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省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智能。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众多的家长和老师只关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对于其他智能强的孩子而言,显然是不利的,会背唐诗,会考奥数,是好孩子,体育好、绘画棒的学生却很难被老师称赞。 在青春期这个关键的阶段,是孩子们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个孩子都很看重身边的重要他人对他的评价与认可,这将决定他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去重塑自我。如果一个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评与责备中,缺乏外界的认同,他就很难自信,也没有力量去克服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那个空间智能强的孩子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那个人际智能棒的小子未来可能是位领袖人物,那个自然智能强的孩子说不定就是未来的袁隆平呢?谁也不能根据过去的传统经验去看待今天时代的孩子,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无一不是多元智能凸显的青少年发明创造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无法改变他人,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才是教育良性发展最关键的基础。 成就他 朱老师在书中还有一句话说的好:“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而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每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 相信,是一种信任。你越是信任,他越是会展现美好的一面,你越是不相信他,他就真的展现给你最坏的结果。你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特别关心孩子,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关心。看不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盲目的报各种兴趣班,把孩子弄的很累不说,因为精力的不聚焦,导致孩子不自信,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是什么。对文化课的重视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味的跟随大众去报所谓的奥赛班、竞赛课,无异于缘木求鱼。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判断一条鱼的成功,那么终其一生,他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教鱼儿爬树,教鸟儿游泳,教猴子静坐。而是要给鱼儿一片海,给鸟儿一片天空,给猴子一片森林。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从教育中汲取各自所需的养分,能够健康自信的成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天赋,拥有一份擅长的技术与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当然在青少年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我们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尝试与探索,帮助他去发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去坚持。在坚持做感兴趣的事情过程中不仅积累孩子们的成就感、自信心,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过程。比如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家庭组织的跟随父母工作一日等活动,在更多的活动中让孩子勇于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事务。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是优秀的,所有的优秀背后定是有一个优秀的父母。父母的视野就是孩子的世界。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培养只会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放眼未来,培养他适应未来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学习的习惯,把那些真正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使他有力量,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进入社会,走向未来。 成就他人,改变自己的路上定会有很多困难与挑战,“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我们唯有立足于教学一线,立足于自己的教室,去思考我能为他们带来什么,能做些什么可以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每个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才能成就我们最好的自己,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读后感篇7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这纷繁浮华的人世间,我认为最富有爱心的人莫过于两类人:一是医生,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医生拯救的是人的生命,所以人们称其为白衣天使,二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铸就的是人的灵魂,所以人们赞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一颗充满爱的心,尤其是我们教师更要时刻准备着奉献我们的爱心,因为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 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而爱心却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应对形形色色富有个性又有差异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爱生,就会出现偏爱好生,歧视差生,甚至出现工作敷衍塞职,讽刺、体罚学生,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所以教师职业必然要求每个教师要真心实意去爱每一个学生,要个性偏爱、个性关注那些所谓双差生,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尊重、理解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只有做到热爱学生,我们的教师才会真正的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当教师的苦与乐,去忧虑着学生的忧虑,关心着学生的关心,期望着学生的期望,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才会更加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忠诚奉献;才不会出现诸如以教谋私,热衷于搞有偿家教的事件发生。更多的是为了学生带病上班;为了转变一个后进生费尽心机;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学生调查证明,令学生终身难忘的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的事例,如雨天教师借给的一把伞;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等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学生,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入骨髓的甜蜜,久而久之,这份情感就会演绎成一团幸福,时刻慰藉着我们的心灵。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让我渐渐地理解了教师职业的内涵,也让我深深领悟到――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爱我们,只有用爱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古语说得好: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更就应懂得这样的道理,多一分真诚就多一分关怀,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温暖!只要走上那三尺讲台,应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应对那一张张神情专注的面庞,你的心中自然而然的有一种情绪在涌动,那就是――爱,至高无上的师爱! 读后感篇8 近几日,又再次翻阅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特别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他在文章中说: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问题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你,作为教师,也会被学生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思想方向的引领者,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孩子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深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何胜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业余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闲谈与家务上了。与书籍的接触越来越少,不管是专业的教育知识和自己的知识面,都逐渐狭隘,真是惭愧不已。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教师的我怎能不与时俱进呢?从现在开始,逐渐改变生活步骤,多走进图书馆,去翻阅新上架的教育理论书籍以及综合性的各方面书籍,真的很有必要。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自己的身后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实的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