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与根的对话读后感8篇
2023-04-16 19:58:08
为了及时记录我们读书后的感悟,可以将读后感写好,当我们对一本书有了深刻的体会后,就可以拿起笔写读后感了,以下是精心为您推荐的树与根的对话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树与根的对话读后感篇1 本书与《追风筝的人》同是李继宏翻译。我有幸与李继宏先生在网上取得联系,他推荐了这本书。这大约是半年前的事了,如今才买来读完。虽然此书十多年前在美国是畅销书,我仍然怀疑在中国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中国总体哲学都是更关注人,而不是神,求神拜佛也多是为了求得个人福祉,而非心灵启迪。 当下中国,经济翻滚,人们的生活理念更为实用。因此哲学在中国目前成了个很尴尬的话题。人们大体分成三类:一类是不敢谈哲学,生怕谈多了会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怀疑,缺乏信心和恐惧兼而有之,甚至产生排斥心态,一听哲学就避而远之,我的很多朋友就是如此。另一类是遇到问题需要哲学,却懒得多思考,于是干脆找个东西钻进去,这大多成了迷信,稀里糊涂,人家怎么说,就怎么信。人家说的真道理未必听得明白,人家说错了也跟着来,这类人在各宗教的道场随处可见。第三类人则是极少数,他们愿意开放地讨论和思考,愿意并且有信心通过思考不断改进认识和重新了解世界与人生。(那些把哲学当学术的我没有归类,他们拿哲学搞饭吃而已,对他们而言,哲学和锄头计算器没什么区别)本书作者当然属于第三类。 但他讲故事的方法类似宗教,所以第一类的人不会看,第二类的人若看了此书,要么不信,要么就迷信,那也很糟糕。作者通过思考的确有很多收获,我们分享他的收获;但文中的矛盾和牵强也随处可见,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下不妨简单列举和分析。 1、作者说本书是神所写,即写作过程中神操控其笔写就。这话也对也不对。如果你理解他说的神其实就是宇宙统一的东西,也包括你自己,那我们任何人写作其实也都可以说是神在写作,这样理解就合理。但如果按神话小说的逻辑,那就错得太多了。 2、作者的逻辑融合了各个宗教和哲学,因此有所超越也有所混乱。所谓超越,是他没有把自己放在太低的位置仰视,而是与耶稣、佛陀等古代先知们平视,因此他敢于指出他们并不十全十美,也敢于称自己为神的使者,这不是神话,这是一种逻辑,我也有时候半开玩笑。 树与根的对话读后感篇2 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和老公老吵架,我意识到了沟通方面出了问题。于是看到了这本《关键对话》,看了之后,意识到自己占很大原因。与其这样经常吵架,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翻来覆去就吵那几个事,不如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夫妻之间沟通顺畅了,也有利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有好处的。 书中的步骤方法是7个,我自己归纳为三个,方便记忆。 第一步:了解自己的想法。 当双方的谈话内容氛围有点剑拔弩张的时候,我们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根本原因是,在双方释放出的压力下,我们不知道如何理智地进行有效沟通,思维短路。其次,我们的天性使然,人类在面对危险状况时,第一反应就是逃,以暴制暴地打到或压倒对方。所以,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缓和一下氛围,问自己最初目的是什么,我表现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我的目的,我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是什么,怎样避免出现我不想要的结果。 第二步:了解对方的想法。 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真正的目的,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但是,当氛围比较沉重,严肃时,很容易判断错误。所以,需要缓和氛围,观察对方的情绪变化,和自己的情绪。避免陷入沉默状态。需要思考,怎样才能消除误会,在必要时道歉,保持彼此尊重,重建安全感。回顾刚才的对话模式,区分事实和想法,主动询问对方想法,引导确认对方感受。 第三步:找到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 当确认了对方想法和自己的观点,就要想决定如何决策。陈述事实和双方观点,找出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决定决策可采取的方式有:命令式,顾问式,投票式,共识式。并且,明确行动细节,如行动人,行动目标,截止日期等。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另外一本书《第三选择》,也是解决双方矛盾问题的。处理矛盾上有类似的思路。《第三选择》侧重讲理论,解决问题的原则。《关键对话》侧重讲沟通交流的方法步骤,都是很不错的书籍,确实也为我带来了沟通上的效果。在我孩子吵闹时,我也是这样去引导他解决问题,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陈述对方的想法,合并,找出一个双方都同意的方案。 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路,很容易让我从愤怒的情绪中走出来,观察自己,不易走入僵局,对于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影响也很大。 树与根的对话读后感篇3 学会倾听学会感受学会坚强学会看清自己的路! 在街上流浪的人是很难交到朋友的,但是一旦结交就很难失去! 当主人公落魄到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时候,在一个流浪者聚集地,那里的管理人员说,在这里住每周要25美金租金,如果你找不到工作或者没钱的话,只要你每周可以在垃圾堆里捡到1麻袋的易拉罐罐子就可以换取这一周的住宿费,也许情况好了还能喝点免费的酒,可主人公很自信对管理员说,我不喝酒谢谢,于是绅士的走开了,管理员在后面喊道,你以后会喝的。 在路上碰见了一个乞丐,这个气概就是说以上评论流浪者朋友的那个人,拿出了就给主人公喝,可主人公却拒绝了,而且说对不起我不喝酒,那个乞丐很奇怪就说,嗨你不太正常么?于是带主人公去自己的小帐篷前邀请主人公吃东西,主人公问这是什么?乞丐说这是每周我们从周一到周末捡来的时候,很可口!可是主人公拒绝了说。我不会吃的!但是那两个乞丐对主人公说,你以后一定会吃的! 第二天主人公连续几天没吃饭,在严重饥饿和找不到工作的的驱使下~他决定做捡垃圾的工作,在一处垃圾堆里捡垃圾的时候看到一盒别人剩下的食物,他实在太饿就管不了那么多拿起来就吃,正在这时候身边出现了一个干净体面的男孩子眼巴巴的看着他,而且旁边那小孩子的母亲也在旁边用同情的眼光看着主人公ing,主人公顿时感到羞愧,并且表现出尴尬!然后一边哽噎的咀嚼着那捡来的食物并且两眼含着泪水吞咽着这自己之前绝对肯定不会品尝的时候,(经历可以改变一切人格和性格,当掉到最低层的时候你都不会相信这是你自己,人真的很奇怪,在没经历痛苦的时候都很自信,认为一切坏的都不会沦落在自己身上,可是上帝就是那么公平,当拣选你的时候就是要你经历最低层的最凄凉的体验,来费去你以往骄傲的心,和贪婪的索取欲,从而利用这些从新塑造一个新的你!疾病会是你的么?贫穷会是你的明天么?失败也许就是马上要经历的事情~可是我们从来在这之前不给自己打一针预防针!) 在那天晚上主人工经历了最后一次尴尬在超市里想用它最后的尊严去为自己买点周末食物庆祝的时候缺乏结账的时候拿不出钱来,却让身后的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帮助接的帐,于是自己十分尴尬拿着食物说了声谢谢就冲忙的离开了超市,一个人坐在公园里的角落里品味着那简单的晚餐独自度过着孤独周末,看到公园里很多快乐的人在那里玩闹~自己却在角落子忍饥挨饿过着乞丐的生活的时候,看着那里灯火通明,看着那里合家欢乐,再看看自己躲在角落里,饥寒交迫独自忍受孤独黑暗和寒冷!于是他对自己说,我不会让自己老死在这个公园里。 上帝真的很奇妙,对拥有信心的人永远不会放弃,第二天主人公莫名其妙的看到一份报纸的招聘,一份播音员工作,他很高兴于是面试成功,同时也奠定这他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人要有信心,人也同时要学会忍耐,因为只有在不断的忍耐中,才能坚定你自己的信心不会被那些突如其来的不行而打垮,上帝喜欢坚强的人同时也会祝福这些勇敢坚韧,挺到最后的人。我们要做的就只是耐心的等候,不要急不要不安,要平静的等候) 学会与上帝交流,学会发自内心的祷告,学会信任和服从,绝不怀疑!你的路在那里?问问上帝他会告诉你。 树与根的对话读后感篇4 这是一部作者自称与神对话的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内出齐全套三册,加印了许多次,这在这十几年来都不够振兴的书业中,这是很好的业绩了,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这本与神对话的书,在书的封底众多报业媒体的推荐中,却绝口不提它的神学面貌,只把它讲成是心灵鸡汤似的东西,译者李继宏也是将它解释成有宗教的色彩,却不属于任何宗教,至于它是什么,只笼统地说是整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智慧。而以我翻来覆去地多次阅读所形成的认识,它含有宗教和哲学智慧,但也可能是神学书。然而你可以不同意它的神学观点,但仍可折服于它所含有的人生智慧。所以,它是不是神学书无关紧要,关键看它的智慧对您的启发和引悟。 对于我来说,可说是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了恰当的它。我读它,无比地震动,一遍一遍地读,如饥似渴地读。我无比亲切地读它,将它放在我的枕边,甚至有的时候,半夜醒来还要摸一下枕边的它才再安然睡去。它开启我的从未启封过的灵魂世界,安慰我的逃逸的魂魄心神。总之,它极大地帮助了我,甚至是拯救了我,它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种子,让我的灵魂回归力量。 所以,意识到灵魂,意识到神,是我们发现自己、过好一生的门径。 这就要说到神了。神,是什么?难以表述。也许它是有意识的灵界生命,也许它是有无穷之力的、有目的的大自然,也许它仅仅是我们自己心中对于人类的最美好愿望和期许。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它是有意义的。也许我们一下子不能弄明白它,但它却能引导我们走出最好的一生。 我的重大感悟之一是:听到神。 在我们许许多多的愿望中,常常有许多愿望是互相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的,我们心里的许多声音在发声,常常让我们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我们常常分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才好,糊里糊涂地生活,无可奈何地生活,到底要怎么做才让我们最服帖、最幸福? 书中的神告诉我们:我的信息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欢乐、真实、爱。 这就是神的启示。 无比地珍贵。 把握了这三样,就把握住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所谓的人生真谛,不就是这些吗? 树与根的对话读后感篇5 一直不喜欢读专业书,因为觉得这种书的理论层次太高,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不敢高攀,于是看这一本书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迟到了现在。最近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系到自己的现实教育,不断地享受着她对教育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在凯兹教授的书中,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最熟悉“观察为先”这一词,只要碰到同行交流,总是挂上首先要观察孩子这一句。可观察到底从何处入手,如何观察?我想大都都是随自己的心境和意愿,很多都是随意的,然而凯兹教授为观察做了清晰地阐述,文中这样记录着。 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思、所为,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根据幼儿教育的特质,学会观察幼儿更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技能。观察什么,针对一个儿童或一个现象,观察需要持续多久,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项观察指标: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情绪的变化、游戏的变化、好奇、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据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作出评估。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看着凯兹教授对于观察的要求,心中惭愧,作为老教师的我没有学会观察,联系平时的工作,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观察往往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 读过此书,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实践的。观察幼儿是我们做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教育职责。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用观察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按每个个体的差异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给予得当的指导。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正是对观察做的最精辟的诠释。我们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一定能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不平凡的事和物。 读着此书,我还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个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谓“专业”,应该有这样三个特点: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做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如果我要做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还不断学习,需要对教育对象的了解,需要有选择教育内容的慧眼,需要对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不管怎样,我还要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迈好每一步,学习将是伴我成长的最好伙伴。 树与根的对话读后感篇6 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读到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以访谈录的形式写的,主要写了苗苗向季羡林爷爷讲述自己喜欢读的书和自己偏科的.情况,季羡林爷爷让苗苗多读书,多读课外书,早学外语多背古文,并要注意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读过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了读书时要读有益的书,这样收获才会更大,如果读了一些对身体和心理不利的书,那就适得其反,危害身心健康了。所以看书不但要选择有益的书,还要更多地涉猎其他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不能偏科和要早一些背诵古文和古诗,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偏科的话,就会像跷跷板一样,不均衡。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要想全面发展就不能偏科。就比如每一节课,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要认真地学。 只有这样才能均衡发展。还有古诗和古文,都是古人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韵味。我们如果能早一点背诵一些,对于我们了解祖国的.文化历史是有意义的。 这篇课文还让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和指导。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在读书方面对下一代的指导和帮助。他提出的不偏科、多看书、多背古诗文,还要中西贯通和学外语,这才是21世纪的人才标准。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大树博大的胸怀,小苗茁壮成长需要大树的遮蔽和呵护,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大树的。希望这这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我能有更大的收获! 树与根的对话读后感篇7 最近看一本书,《与神对话》,这是一本心理学方面或者说是与自己相处的书,不像书名体现的是一本宗教方面的书,其中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篇章,虽然还理解不透,但是值得分享,假以时日可以再写一写。 “精神也许无法真诚地认同身体的行动能带来你选择的东西,但它非常清楚地知道,神将会通过你把好东西带给其他人。 如果你选择的是快乐。去促使别人快乐。 如果你选择的是发财,去促使别人发财。 如果你选择的是在你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爱,去促使别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爱。 真诚的这么做—不是因为你追求个人的好处,而是你真的希望别人拥有这些东西—然后所有这些你送出去的东西都会来到你身边。你把某样东西送出去的行动促使你经验到你拥有它。因为你无法将某样你现在并不拥有的东西送给别人,于是你的精神得出了新的结论,对你产生了新的思维—具体来说,就是你肯定拥有这样东西,否则你不可能把它给出去。 然后这个新思维变成你的经验。你开始处于那种状态之中。一旦你开始处于某种状态,你就启动了宇宙间最强大的创造机器-你那神圣的自我。你处在什么状态,就会创造什么东西。这个过程完整之后,你将会在你的生活中创造出越来越多那种东西。它将会在你的物质经验中出现”。 大多数人认为,如果他们“拥有”某样东西(更多的时间、金钱、爱情等等),他们就终于能够采取“行动”去做某件事(写书、培养爱好、度假、买房子、谈恋爱等等),这将会使他处于某种存在“状态”(快乐、安宁、满意或者充满爱)。这就是拥有-行动-状态模式。 实际上,他们弄反了“状态-行动-拥有”范式。宇宙的真相与你想象的不同:拥有某样东西并不会产生某种存在状态,事实正好相反。 首先你必须处于那种叫“快乐”(或者“领悟”、“明智”、“同情”等等)的状态,从这种存在境界出发,你才能采取“行动”去做各种事情-你很快会发现,你所做的事情最终给你带来了你想要“拥有”的东西。 启动这种创造性过程的方法是,看看你想“拥有”什么,问自己,一旦“拥有”那样东西之后,你会处于什么“状态”,然后直接进入那种状态。” 以上摘自原文,一字一字敲出来的。有没有和你以前认知相左的地方。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如果我怎么怎么样了,我才会如何如何去做的思维模式。很多事情并不能如我所愿。 工作中接触过一名领导,一次聊天的时候谈到他的成长经历。他在学校当一名普通老师时,校长在台上讲话,他就会想如果我是校长,今天的讲话会怎么讲。当他不是一名普通老师时,在教育局长到学校讲话的时候,他会假设,如果我今天是这个教育局长,会怎么讲话。后来,当他到机关的时候,就会想如果他是县委书记,这个讲话会怎么讲,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多年以后看到这本书,回想这位领导的话,不就是践行那种“状态—行动—拥有”的成功模式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货币-商品-货币的g-w-g的过程时说过,为了卖而买和为了买而卖是不一样的逻辑。前者是资本家的套路,后者是普通劳动者的套路。赚钱的人是先把钱投出去,换成某种非钱形态,比如商品,购买劳动力,通过再次出售再换回钱来。起点和重点都是钱。普通人的逻辑更多的是,我要努力工作赚到更多的钱,去买更好的东西,钱作为一个中间通道,连接两端非钱的东西,一直手上就留不下钱。 你是否认同要想得到什么东西,你先把这个东西给出去的观点以及“状态-行动-拥有”这种行为模式,或者你自己和身边人有这种体验或经历吗? 树与根的对话读后感篇8 上周听了凯洛格的精品课程《关键对话》觉得特别好,而且很实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用得着。 本次课程中有三点让我感触很深,对我来说特别有用。一是,从心开始;二是,专注你的目标;三是,主导我的故事。 首先,从心开始是,在你说话的时候首先应该将自己的心摆正,从内心就是一个好的出发点,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吵架的;我是对事来说的,不是对人来说的。这样你就不会说出一些伤人或是带有攻击性的语言。话说口乃心之门也,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出的话就是什么样的。所以要使我们说出的话让其他人舒服,那我们就必须从心开始,把自己的心态端正,就事论事,不要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人或事。 其次,专注于你的目的,不要说着说着,就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就像,你本来是要解决问题来的,结果说道最后反而是吵起架来了,原因是你本来的动机也就是目的是讨论问题,结果因为对方说话不太好听,你的动机也从解决问题转到为自己辩解或是翻旧账,甚至是攻击对方。因此本来的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又增加了问题。这就是说为什么要专注于我们的目的,只有时刻清晰自己的目的,才不会说出偏离目的的话,也就不会出现太尴尬的局面。 最后是,主导我的故事,也是强调心态的。只不过是更着重于对自己看到、听到的信息不加感情色彩的、客观的去处理这些信息,或是面对同样的事情时,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的就自己心态的调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去看待人或事,而不是只根据表面的现象去决策,可以找到真正的原因,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从开始的第一点,到最后的第三点,不论是从心开始,还是专注于你的目的,还是主导我的故事,都离不开心态,也就是我们的想法,所以,从心开始是一个基础,在关键对话中只要把握好我们的心态,其他的都好解决。因为技巧可以学习,多加训练就可以做好,但如果,我们的心态没有放好,那用再好的技巧最终都会讲事情搞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