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味道来形容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不仅是文学上的比拟,从生理、心理角度来看亦有充分的理由。比起人后来发展的语言能力,味觉、嗅觉是人更早期、更原始地接触、感知他人和世界并与之建立联结、形成关系的手段。 大家都听说过恒河猴实验吧。小猴子有一个怀抱奶瓶、冰冷铁丝做的“妈妈”和一个柔软的布“妈妈”,它只有在喝奶时才去找铁“妈妈”,而其他时间都会和布“妈妈”在一起。也就是说,妈妈的味道不仅是她提供的乳汁、食物等的味道,更重要的是由她的人格品质提供的心理土壤和抱持氛围的味道,比如共情性的回应—婴儿不会说话,但绝大多数妈妈却能知道TA的需求;稳定的情绪—孩子经常无法消解自己的情绪,需要妈妈吸收、消毒返给TA等等。 妈妈的味道很重要,几乎从孩子出生吮吸妈妈的第一口奶时就形成了,在此基础上会发展出不同的亲子互动质量,进而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深刻影响孩子的恋爱和婚姻模式。如果用更直接、直觉和直观形象的味道来对应不同的依恋关系,那么,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对应的妈妈的味道总体是安全、温暖、舒适、甜美的;如果妈妈的味道是苦涩、冷淡、紧张、焦躁的,那么可能就是焦虑型的;无法回忆妈妈的味道或没有感觉的,则很可能是回避型,他们的妈妈也许是疏离、忽视、抑郁、自我中心的;而家暴、虐待和严重创伤则制造出紊乱型的模式,他们对妈妈的味道感觉会是怪异、憎恨、恶心、反胃等。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希望儿时拥有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样长大后可以自然而然地拥有和谐的人际和亲密关系。而其他类型的孩子则没有那么幸运,尤其当他们听说心理学的一个魔咒:人的一生总是在强迫性地重复早年模式,很多人常常会以此为由一味怨恨、苛责、怪罪妈妈,恨不得重新投胎,或不肯长大,甚至在此泥沼里纠缠一生,当然,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其实,人还是有机会摆脱强迫性重复的宿命,一是遇到安全型的恋人,二是和自己的孩子重建安全依恋关系,这两者都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第三是自我觉醒,从成熟的角度重新诠释母子关系并开创新的模式。这需要对自己的觉察和提醒—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过去完全被动的小孩;对母亲的理解—她可能是无能为力的,抑郁焦虑的,没有得到过爱的;然后接受遗憾,放手过去,努力去尝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模式,就像改变习惯的口味一样(有多难大家都知道),不能因为熟悉、懒惰和惯性而不愿开放心灵,失去了品尝新的味道的可能性。 妈妈的味道挥之不去,不管好的坏的;和妈妈的关系总是和人生重要的主题重叠,如依赖、分离、独立、安全。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时,依恋模式已在个体心里深深打下烙印,不管我们同不同意,愿不愿意。但请相信,每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我们能做的唯有珍视妈妈的味道中好的、甜美的部分,心怀感恩之心;尽可能改变不好的部分,尝试新的可能性;最后接受不可改变的部分。如此,爱才会美好地流动、传递、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