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怎就出现了一个高台,在蓊蓊郁郁的树荫间耸立着。顺着一级级的台阶攀上去,渐渐地,竟然看到“郁孤台”三个大字。好一个郁孤台。是辛弃疾笔下的“郁孤台”吗?别的地方没有听到过。也没有见到过。 台子的位置。在一处古城的角上。上到楼台能看到蜿蜒而去的苍灰的城。这就是红军当年花了不小代价也没有攻下的城墙了。墙很厚实,行人可在上面往来穿行,城外就是浩浩汤汤的一江清水。 以前读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就感到郁孤台同“行人泪”联系在了一起,郁孤台似也成了抑郁孤独的代言。心里想,怎么就建了这样一个台子,让孤郁的旅人有一个落泪的地方,还是因了哪个人而有了这个名字? 800年前,满腔苦恨的辛弃疾曾站在这里。怅叹出一怀愁绪。这里离内地实在是太远。与我所在的城市不通航。我是先飞上海然后转飞过来。这样也折腾了一天时间。到达时迎接我的已是晚上如注的大雨。辛弃疾则是从杭州出发沿长江溯赣江南上。他那时在江西任职。必在舟船上度过长长的时光。一日停船在万安造口。那里离赣州不远了,暮色中传来鹧鸪声,遂想起了郁孤台,禁不住将一腔悲悯书写在墙壁上。万安我去过,有着“惶恐滩”的险峻之地。不知辛弃疾是怎么挨过险途十八滩,生出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感慨。 其实郁孤台本身并没有我想的那层意思。它是指台子“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郁和孤都是美意。郁孤台占据了一个好位置,我曾在《吉安读水》中写道:“江西的南部,有一条美丽的水叫章水,有一条精致的水叫贡水,两条水流合二为一形成了更加美丽精致的水叫赣江。”郁孤台就在章水和贡水的交汇处。看着章、贡二水合为一江奔腾而下。 想起那位怀有一腔报国志的江西人文天祥,他曾做过赣州知州,必是常登郁孤台的,而且常有一种孤愤在心头。他曾写道:“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苏东坡被贬惠州也是乘船溯赣江而上,中间行程漫漫,不知多少辛苦,终于来到郁孤台上,遥遥北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也提笔写下了一首《过虔州登郁孤台》。 这时我又想到,郁孤台或许也有那么个忧郁孤独的意思在其中。许多人离乡背井去向远方。走的时候会看到那个高台。不免生出郁郁之情。远离故土的人站在这个台子上。同样免不了要生出孤独的感怀。所以这台子是个很真实的台子。无论什么人有什么样的情怀。它都接受了。人们在这里看着江水落泪。而后抹抹泪水坚毅地转身。这样说来,郁孤台倒是带有了一种禅意,一种哲性。 地处偏远,郁孤台就像一个隐士,悄然躲在一片山野间。这样也好,藏在心中的那种景仰,有时比真实更显得美妙,让人能够浮想联翩,有时见了实物倒会感到坍塌了某种东西。 江水中已经没有了什么行船,以往在江边解下缆绳、拱手相别的场面远去了。 赏析 漫过洪荒岁月,经过刀耕火种,流过汉月唐风……五千年来,中国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叹的故事。与此同时,亦有无数文人孜孜不倦地用心灵去感悟逝去的岁月,以期达到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统一。这篇选文的作者便是如此。 在写作特点上,《清江水上郁孤台》虚实相生,情思绵绵。文中有两个郁孤台:一个是“墙很厚实”,这是实实在在的“郁孤台”,与红军有关系;另一个是诗词里的郁孤台,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与辛弃疾等文人有关系。作者以真实的郁孤台为引子,极尽笔墨,抒写那个虚幻之台的古老、美好、忧郁、孤愤和禅意。两个“郁孤台”互为表里,虚实相生,增加了文章的回旋空间。全文文笔细腻,凄美忧伤,散发着淡淡的怅惘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