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会变出一只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节选自《呼兰河传》,有改动) 很多人读《呼兰河传》,有的说这是一部小说,可它的情节零碎,线索也不连贯;有的说这是一部自传,可它的主人公那么多,却偏偏没有讲述作者本身。其实,读萧红的作品,最好先走进萧红的生活。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呼兰河传》完稿于1940年12月20日的香港。可以说,这本书是在萧红生命的最后阶段完成的,她的一生辗转漂泊,这本书就是对她的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翻开《呼兰河传》,仿佛跟随着她的笔伐一起放映那泛黄却依旧浓郁的记忆。茅盾先生在为本书作序时说,萧红的心境是寂寞的。所以这本书不仅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还是一首凄婉的歌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