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渡,位于瓮安县江界河风景区,从唐代开渡以来,有1000多年历史。渡口宽约250米,两岸山势险峻,水深急流,自古被称作天险,诗曰:“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随着江界河大桥的建成,昔日喧嚣的渡口,变得清冷落寞。电站建成后,乌江渡便永远消失了。 乌江渡,是乌江航线重庆涪陵进入贵州的终点码头,也是红军长征强渡的战斗遗址,因此而闻名于世。1935年1月,中央红军冒严寒、战恶浪、破天险、抢渡乌江,在这里取得了长征途中第一次大胜利。渡口北岸的“十八学士峰”,像十八支巨型毛笔,卓然灵秀,直插青天,仿佛依然书写着那段决定红军生死存亡、波澜悲壮的历史……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江,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乌蒙山东麓,全长1037千米,横贯贵州中部。干流总落差达2124米,平均径流量达534亿立方米,接近黄河流量,是水能集中的富矿,为我国十二大水电基地之一。如今,在乌江渡下游,建起了一座便于乌江开发的控制性大型水电工程,总装机为300万千瓦的构皮滩电站,容量超过葛洲坝电站。不仅是贵州历史上最大的水电站,也是贵州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 电站建成后,乌江渡水位提高了150多米,湍急的江水,变得柔和平静,形成了美丽的高峡平湖。清澈的湖水,洗去了历史的沧桑。如今,宽阔的湖面,碧波荡漾,如诗如画。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纪念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和“猴场会议”伟大的历史转折,人们把它称为红军湖。蓝天下的红军湖,四面青山环抱,像一位佩带绿色花环的少女,用她那水灵纯净的明眸,含情迎送朝霞夕晖。又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绿色黔南的喀斯特群山中。 下午时分,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把我们送抵乌江渡景区。江风习习,吹走了疲乏;潋滟的湖水,洗亮了双眼。使我精神为之一振,天堂般的湖光山色,令人沉醉。碧水柔波与叠翠的群山交相辉映,江天一色,景致迷人。七月的阳光,把平静的湖面照耀得银光闪烁,充满诗意和梦幻。游艇轻盈地剪开绸缎般的湖面,载着我们沿湖游览后便朝上游开去。虽然我们再也感受不到浪挟风霆的乌江急流,但湖谷相连,与雄峙的悬崖峭壁,形成的“乌江画廊”,却使人心旷神怡。沿途两岸,气势恢宏,天然地质壁画,如鬼斧神工。真是“山似三峡而水胜三峡,水似漓江而山胜漓江”,让人流连忘返。 游艇行至火金山,只见临江崖壁上镌刻的“乌江天险”四个红色大字,如燃烧的火炬,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导游指着南岸一个陡坡对我说:“那里就是老虎洞。”讲起了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壮烈场面:1935年1月2日寒夜,连长毛正华带领4名战士,从那里出发,偷渡到对岸,在岩石下躲了一夜。第二天,在红军强渡中,生死未卜的小分队突然冒出,像尖刀插入敌人心脏,一下打乱了阵脚,使强渡成功,书写了红军长征最壮丽的诗篇。 行至震天动峡谷,凌空飞架的江界河大桥映入眼底。大桥全长461米,宽13.4米,主孔跨径330米,雄跨绝壁对峙的悬崖之上,在桁架拱桥中,居世界第一,使重庆、四川经贵州入海通道更便捷;也为发展区域经济和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乌江峡谷一道雄奇的风景。在桥上游览,举目眺望,江界河上下十里峡谷风光,可尽收眼底。当游艇行至桥下,我仰视如钢铁巨人般的大桥,顿时被一种巍峨壮观、横空出世的气势所震撼!这不仅凝聚着我国桥梁工程人员的智慧和精湛的技术结晶,也宣示了一个民族向大自然成功的挑战,使我不禁想起伟人的豪言:“人定胜天!” 夕阳映照下的红军湖,泛起了一层红色的氤氲,显得格外宁静祥和,远眺,群山苍郁,秀美雄奇,宛如一幅水彩画,让人赏心悦目,使人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诗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此时,被夕阳抹红的“十八学士峰”,透出一种悲壮的色彩,显得格外雄伟挺拔。它不仅见证了那场伟大的战斗,也见证了乌江渡的历史和变迁。 乌江渡消失了,红军战斗遗址浸润在湖底里。但那段历史,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今,江界河大桥和红军湖,构成了瓮安江界河景区最亮丽的风景,是生态、自然及人文景观的净土。现已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也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