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湿地,在临桂区会仙镇,距桂林市20公里。会仙湿地,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熟视无睹的概念,然而,它在我的心坎上,却是一幅清新、绚丽的故土画卷。从我认识它的二十多年来,它一直印在我的心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县委宣传部的宣传干事第一次走进会仙湿地。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它叫湿地,只晓得那是一片沼泽,有湖泊有河流,还有市县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得那天春光明媚,在乡干部的引领下,我们从七星码头坐木船,穿过睦洞湖的曲径水路,直奔龙头山。据向导介绍,只有站在龙头山上,才能拍摄到湿地的全貌。爬上山顶,享受着阳光的关爱,春风的抚摸,我们的心陶醉了。放眼眺望,湿地全貌尽收眼底。星罗棋布的岛屿,波光粼粼的湖泊,水路曲径通幽,芦苇浩荡飘飞,荷塘盎然生机,桂柳运河(又名相思埭)水草丰美,新桥(又名乾隆桥)古朴坚固,错落的村庄炊烟袅袅。随着太阳的升高,润润的湿气渐渐散去,裸露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所谓的沼泽水土,而是一幅勃勃生机的水乡画卷。会仙湿地,我第一次认识了你,同时,在我们摄影机和照相机里留下了你美丽的容颜!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而会仙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面积现存六平方公里,被湿地专家喻为“漓江流域之肾”。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它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正是这种独特的功能,使我对魂牵梦绕的会仙湿地,不仅多了一份了解,更多了份敬仰和热爱。 2007年仲夏,我和朋友一行7人,又走进会仙湿地,再次感受它的风韵俊美。睦洞湖是会仙湿地的核心区域,其面积约两千亩,流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就是荷花。木船移入荷塘,人在船上,船在荷中,你会顿时感到心旷神怡,亭亭玉立的荷蕾,竞相奔放的荷花,绿如墨的荷叶,真可谓“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地。”由于我们和荷花零距离的接触,深感“莲动下渔舟”的意境。木船移出荷塘,沿着曲径水路并行,但见温柔清澈的湖水里,蓝思草、灯笼草随波摇曳,水面的水葫芦一簇簇、一片片,列队水路两旁,像是迎客的队伍。更有趣的是,在蓝思草上依附着田螺和石螺,船上游客信手可得。回头望去,水草又从湖湾里伸出头来,摇晃着,仿佛在告诉我们: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木船穿过了一道道湖湾,来到了一片宽阔的水面,四周芦苇挡住了我们的视野,芦苇在蛙鸣和水鸟以及野鸭的鸣叫声中轻轻地摇曳着,上空的众鸟不断地变换着飞翔的姿势,发出灿烂如歌的鸣叫。突然有几只水鸟落进芦苇丛里,透过芦苇的缝隙,你能依稀看到它们垒起的鸟窝。众鸟在这里自由地生活,它们在这里捡拾着日子,捡拾着人类给予的仅有的安宁,也捡拾着有限的空间,它们把生命种植在这里。 船主带我们来到了一座石拱桥前,他告诉我们这就是乾隆桥,桥长22.5米,宽3.6米,高6米,但说不出建造的年月,1986年被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仔细观看,拱桥工凿细腻,由大块料石错砌而成,桥的两截面被无名的花草和藤环抱,青藤有序地排列下垂,像一道彩帘挂在拱中。木船缓缓划入拱桥下,此时,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抹去了我身上的炎热,叩开了我遐想的心扉,情绪被无限的美妙感染者,占据着。凉风温柔地抓住我的目光,让我情不自禁地追寻,耕作在田间的村民,觅食在草地上的牛群,飘逸在湖面的渔舟,盘旋在空中的众鸟,草丛里传出的蛙鸣,芦苇荡里回荡的众鸟的鸣叫,还有湖岸杂树泛着绿绿的光,以及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的醉人芳香,汇成了一部亲切自然、和谐的交响曲。这时我才真正找到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才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纯美,才真正领悟出游客对会仙湿地的赞美的缘由。从这以后,这部交响曲一直在我思绪中回荡,并时刻在心坎里澎湃。 2011年阳春三月,与桂林市音协的老师们再度来到会仙湿地,不同的是,木船换成了红漆船,船主变成了专业的,外来的游客也多了。会仙湿地依旧在不同的季节里周而复始地变换着自己的装束,适应着一年的春夏秋冬。我不由自主地抒发了对湿地的赞叹:人们都说你很美丽,可是我并不很在意,当我亲身走近你,就像走进诗画里。龙头山,睦洞湖,一年四季充满春的生机;相思埭、乾隆桥,历经沧桑,诉说美丽的传奇。啊,湿地,丰润的湿地,我这颗心总想和你在一起。人们都说你很美丽,其实我也同样爱你,当我每次走进你,就像走进梦幻里。芦苇荡,荷花塘,竞相争春,流淌秋的甜蜜。白鹭飞,野鸭追,成群结队吟唱爱的旋律。啊,湿地,富饶的湿地,我这颗心永远和你在一起。 会仙湿地,它比不上雄奇壮美的高山流水,比不上悲壮荒凉的戈壁沙漠,比不上波澜壮阔的汪洋大海,可它的秀美,纯真,又谁能比呢?睦洞湖是镶嵌在它怀抱中的明珠,古桂柳运河是它装饰的飘带,乾隆桥是它打扮的花冠。二十年来,我三次走进会仙湿地。走进它,我带着轻松和惬意;作别它,我怀着敬意和景仰;回眸它,我寄予着期盼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