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名臣”张居正,改革魄力大、执行力强,纾解了明王朝的危机,颇受史家好评。然而要说他的操守,就实在有些摆不上台面。撇开诸如骄奢淫逸,讲究排场,嗜好美色种种恶习不谈,单看为官是否清廉这个操守,张居正就未必达及格线。 明朝到了嘉靖之后,官场贪污腐败十分严重。张居正推行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整肃吏治,遏制贪腐之风。就任首辅之初,张居正一直倡导廉政,也惩办了湖广总督陈王谟、辽王朱宪炜、黔国公沐朝弼等贪腐大案。他曾公开声明“私宅不见客,非公事不通书信”,退回两广官员送的数万两黄金,并告诫两广巡抚刘凝斋:若我昧良心受贿,无异于“以肉驱蝇,蝇愈至”,俨然一副清官模样。实际上,他阳一套阴一套,早就陷于行贿受贿的泥淖。且看如下事实—— 张居正有行贿开路、买官上位之嫌,此其一。明神宗即位时还是个十岁的孩童,朝政操在皇太后和被皇帝呼为“大伴”的大宦官冯保之手;身为帝师且又入阁的张居正,一心想夺首辅之位。他投冯所好,送上夜明珠、珍珠帘等无价之宝,两人很快结为政治盟友。就这样,张居正挤掉高拱,顺利做了首辅。 执政后的张居正大搞以权谋私、纳贿敛财,此其二。不过与一般贪官不同:首先他不随便受贿,只受他信得过之人的贿赂,其纳贿具有选择性;其次他自己不直接在京城受贿,大都通过家庭成员来收受,故而行贿者纷纷把钱财送到他老家江陵张府去了。其父张文明横行乡里,成了江陵一霸。此类“曲线受贿”颇具隐蔽性。万历元年,张居正在江陵建造府第,历时3年、耗资20万两,可他自己只出一成,其余九成全来自湖广官员的贿金。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殁,贪婪的冯保趁火打劫,派门客徐爵到江陵,从张家卷走黄金3万两、白银10万两,另有7架古名琴、9颗夜明珠、5张珍珠帘等稀世珍宝,这些财富的来历不言自明。 尤有其三,张居正还在查办贪官的过程中伸出贼手,巧取豪夺。隆庆三年的辽王朱宪炜贪腐案,其家财被没收充公,但一座豪华的辽王府,他没掏一个铜板就归入张家名下。再如,此前查抄巨贪严嵩家产,充公200多万两,已为内阁成员的张居正竟将部分财宝隐匿不报,偷偷装入自家口袋。 1576年正月,辽东巡按御史刘台上书弹劾张居正专权不法。其中一条指控张入阁不久即“腰缠万贯”,并责问其钱财从何而来;张用痛哭、辞官要挟,迫使朝廷将刘台下狱、革职充军。1577年“夺情”事件后,“益偏恣”的张居正越发滥权腐败,“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明史·张居正传》) 鲁迅说,改革者“也用权,却不是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当作自己的喽罗。他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我想,这才可以做大众的事业”。(《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张居正的贪腐,自未可全用操守来诠释;皇权架构下的高官,一朝掌控绝对权力,罕有不贪污纳贿的。视权力为命根子的张居正扬言,“吾相天下,何事不可作出,何人不可进退!”他为所欲为,专横跋扈,一面唱廉、一面纳贿,一手反贪、一手猛贪,做了实至名归的大地主(家有良田8万余顷)、大富豪(家产累计超过50万两)。在创造改革业绩的同时,他又留下贪贿腐败的政治遗产,这就不免要遭人诟病。 朱明朝廷的自改革,国库虽然充盈了,却也酿成民众贫困、权贵暴富的社会鸿沟。张居正一死,改革逆转,明王朝也很快于60余年后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