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育经验学习心得总结四篇
2022-05-10 16:01:50
公开课教育经验学习心得总结四篇感受颇深,收益匪浅,也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他们的课展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结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谈几点感想。以下是无锡英才网范文模板栏目为大家整理的公开课教育经验学习心得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公开课教育经验学习心得总结一上周我校七年级按学校安排举行了“我第一节自荐课”专场展示活动,主题是——我是这样培养学生学习力的。他们以学校开展的“三案导学”为载体,进行了有益的课堂模式探索,从导学案的设计、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过程等方面,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然后八位上课老师都写了教学反思与设计思路。有幸听了几节课,结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谈几点感想,与同仁交流商榷。 一、课堂应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力为核心 陈宝生部长在《xx》上撰文:“……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的课改理念与模式不可谓不多,但是存在这样的现象,理念是专家的,思想是学校的、行动是个人的,如何让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是个难题。荣誉、物质奖励不失是一种方法,但这是短视行为,其根本是如何让理念从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下嫁为我们课堂教学可以使用的大众通俗的下里巴人。现代教学基本通用的模式是课堂小组教学,过程学案导学,我校也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但是仍然摆脱不了“讲授——练习”的传统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我们从导学案设计角度提出了“预学——展学——追学的三案导学”思想,让老师从教学设计的起始阶段就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从而达到课堂以学生自学、互学、帮学的模式改变,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案导学”设计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为核心的思想。 二、传统的讲解式课堂难舍难弃 这次上“自荐课”的老师大多数是年轻老师,本以为会给人耳目一新,可是正应了“年轻老师也是老教师教出来的”,“讲授——练习”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心中,似乎课堂上老师不讲的异彩纷呈、纵横捭阖,口干舌燥,就不足以体现教师能力,于是课堂上总是出现老师对学生不放心,学生虽然已经预学,老师仍拿着展学案讲解;或者学生还未回答完毕,老师就予以补充完善;或者学生讨论还未形成结论,老师就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匆匆了事,以偏概全;常常一节课老师还是占主导地位,生怕学生抢了自己的戏份。 其实这都是传统教学模式遗毒太深,我们老师还习惯与引着学生学,扶着学生走,教给学生做,压着学生练。课上不足课下补,始终奉行“师傅领进门,”却不敢让学生自我修行。我们以“预学”为核心的导学教学模式,最终就是要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方法,学会研究,获得自主学习的动力与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幸福,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从而达到终身学习。 在教学改变的初始阶段,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充足的时间,同时要精心设计预学案,把文本问题化,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要处处设疑,层层设问,注重问题的层次性、递进性、整体性,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大多数问题,由细微到全部,整体感知把握,构建学习方法。(后面我会有例子)展学课就是把预学的浅层次问题测试化,深层次问题展示化,升华性问题研讨化,让学生体会“建构式”学习的成功,发现式学习的乐趣,而绝非老师再次越俎代庖。现代考试体系也要求我们,一节课解决一个有深远意义的问题远远比讲授许多学生自学就会的标准答案重要的多。所以抛弃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板尤为重要。 三、学案设计还没有完全以“培养学生学习力”为出发点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于1965年美国人佛睿斯特写的一篇文章(用到后,网上查的)。国外学者释义为“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总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学习力,提升学习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除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教改探索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也是必须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我们发现传统的导学案以及课堂教学,虽然自发的或者无意识的进行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但这都是不是教师主动意识的安排,大多还是以教师如何讲授为出发点。我们的“三案导学”导学案以及课堂模式探索,就是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力”为核心设计思想。 审阅了几位老师的导学案,虽然老师们都注意了这一点,但是还有所欠缺,以《紫藤萝瀑布》导学案为例说明。教师在预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章的结构设怎样的?”这个问题的抛出没有递进式问题的铺垫,可以想象学生仅靠阅读课文与小组讨论难以解决,只能查阅课文辅导资料查找答案,也就无从说起“学习力”的培养,这就是把问题抽象化与过度概括化的缺点,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果我们把问题设计成这样: 1、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 2、(1)找出第2-7自然中段描写紫藤花的句子,并分析讨论: A.描写紫藤花有哪些方面?B.描写角度有何变化?C.描写手法如何?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本段主要描绘紫藤萝的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与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什么样的联系? (4)在第2-7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紫藤花时所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句子,在相关的文字下划线;看看它们有何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用相似方法试着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吧! 这样采取了层层设问,句句设疑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展开问题,让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文章就能解决大多数问题,对于综合性问题通过小组研讨也能解决,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感情之美、结构之美。而不是一下子用问题把学生难住,使学生不得不用工具书庖丁解牛式地肢解开一篇美文,以致学得恶心呕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毅力。 四、“三案导学”一定分预学、展学、追学课吗? 这个问题我曾经解读过,这是一种僵化思维。但是听了一节历史课时,仍然觉得有必要再进行说明。我们把导学案设计成预学——展学——追学三大环节,相应的课堂结构也就有了这三大环节,但并非就是每节课都是这样,这需要根据学科特点、授课章节、知识容量等特点,因地制宜的设置。 当学生自主学习力提升之后,预学效率提高了,我们完全可以把知识融合,把两课时甚至三课时内容融合为一体,更好地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初始阶段不可如此,一定要给学会以耐心与时间,但是对于一些课时内容量小,而且浅显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把预学——展学一追学一体化,在一节课上完成,而不必要拘泥于形式。那节历史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就出了这个问题,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预学效果没体现,展学内容没提升,还耗费了两节课的时间。 写这篇文章时,上午又听了赵老师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展学课,颇令人欣慰与惊喜,课堂的基础检测、练习巩固,可以看出学生预学的效果良好,知识的提升展示中,从学生支持谁的角度设疑,学生居然从“安知鱼之乐”出发,思维延伸到情趣与科学的对立,人性与求实的对抗,最后从“知鱼”入题,总结出庄子的物我两忘思想,人与自然的统一融合,实在精妙至极。 这一轮次的听课,老师们都展现了极高的水平,像王秀甜老师的英语预学展示课,十分成功,学生在大量的情景对话中学习了英语,让我这个英语门外汉终于没在英语课上打盹儿,感谢王秀甜老师。许多老师的课堂虽有瑕疵,但不掩瑜,我们都在向着课堂终极目标前进——老师成为课堂知识学习道路上的指示牌,学生成为课堂学习道路上的旅行者。 公开课教育经验学习心得总结二通过两天的外出学习,观摩xx中学老师的示范课,他们的课让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也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他们的课展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我就参加的这一次活动谈一点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感受。 一、放手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八十六中应虹老师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精彩之处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在上课前一天应虹老师布置了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减数分裂图像,课堂中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图像,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给予点拨。然后再分别让两位学生在图像的每一个细胞中标出一对等位基因,同时下面的学生也在作业本上画图,以复习上节课讲的基因的分离定律。再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以及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虹老师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事可做",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复习效率。同时应虹老师也着重强调了易错的知识点,并对自由组合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技巧进行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深。复习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重视基础,回归课本 在两所学校的听课中,我感觉到,他们非常重视课本。象贤中学黄艳萍老师在复习《染色体变异》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导学稿的基础练习的时间接近20分钟。并且讲到前面已经复习过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时,也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到出处。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基础,重视课本。而我在教学中,这一点做的还很不够,往往注重蓝本中的考点讲解,认为课本很简单,学生课后看就可以了。但是往往学生在课后很难落实下去。 三、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团队协作意识强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以及从课后的交流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两所学校都很重视集体备课。象贤中学的导学稿由一位老师执笔,拿出的初稿在集体备课时再由全体高三生物老师讨论,确定每一个考点的讲解方法,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实际,分层合理得当。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提高了老师的课堂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两天的学习,我学到很多,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名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从各方面找不足、找差距,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通过努力力争使自己的授课水平实现新的跨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公开课教育经验学习心得总结三这次参加校级教研活动,听了三位数学教师的公开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三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折扣》一课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逛大世界商场购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不能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的激励到位 三位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四、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位老师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并给足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动手折一折中,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在《可能性》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在抛硬币、转转盘活动中领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六.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如《折扣》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白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打几折表示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销售;然后设计已知原价和折扣,求现价的问题;再设计已知现价和折扣,求原价的问题以及已知原价和现价,求折扣的问题;最后又出示已知原价和折扣,求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钱的问题。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每个问题都是扎扎实实得到解决。 总之,本次校级教研活动,让我收获很多,感触很深,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加强学习,在实践中加强探索总结,争取进步。 公开课教育经验学习心得总结四首先,我要感谢小教及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有幸去青岛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为期两天的“20__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大型教学观摩活动”。两天来,我看到了名师多角度诠释课堂教育教学的真谛和焕发生命力的名师课堂,学习了名师开阔的教学视野及超前的教学理念。 __省__县__小学教导主任,__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__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习白老师带来的示范课苏教版《寻隐者不遇》。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是一篇学过的文章,整堂课由浅入深,以诗人思想感情变化为主线,通过抓关键字、直接描写和神态、动作描写再现了贾岛寻隐者的整个过程。这节课,徐老师让孩子明白了看似简单的诗句饱含了古人的思想,不能像读浅显的白话文。同时许老师还向听课的老师传递了另一信息:我们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另一目的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了解中国古诗词,我们应为他们把这扇窗打开更大些,让他们了解更深些。让孩子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童漫作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带来的示范课《悦读漫画写作》。宋老师是一位非常幽默风趣,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人。不愧是一位高手,宋老师的课被安排在下午,而且是一节90分钟的课,他却能以激情点燃激情,使整堂课笑声此起彼伏,而且还到处闪烁智慧的光芒。不仅孩子如此,听课的老师如此。与此同时,我恍然大悟,刚拿到课程安排的质疑这时似乎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课程安排是这样写的《悦读漫画写作》,当时我以为是工作人员的疏忽,把“阅读”写成了“悦读”,可是,听完宋老师的示范课后,我知道是我错了,毋庸置疑就应是“悦读漫画写作”。 上课开始,宋老师设计了一个现场招物启事的环节,随后学生交流拾金的经历。板书“拾金要昧”“拾金不昧”。接下来是一活动,播放歌曲〈一分钱〉,这时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了。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出示图片灰太郎和100元大钞,今天,灰太郎也遇到了“拾金”的好事?看图片想“拾金”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灰太郎会发现钞票吗?……宋老师循循善诱,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篇有声有色的作文诞生了。 最令人称奇的是虽然宋老师逐个环节都做了指导,可交流时,孩子们所呈现的文章却没有两篇雷同的。不得不感慨这就是名师风范,是值得我学习和追求的境界。 张敬义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采用了游戏攻关的模式进行设计,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课标的讲解也有独到的地方。 我们听了名师们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