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练习曲》,描述即将大学毕业的明相,独自骑着自行车,用7天时间环游台湾岛的故事。这个有听力障碍的大男孩,背着破吉他上路,看尽了风光,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那句朴素的心声:“有些事,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做了。”更是引发无数的共鸣。 真心想做的事,即使前路茫茫,有许多未知的变数,还是要放手一搏。这,是为了真正活得自由吧?走出安全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求与更大的天地相融合。 与身边的其他人、与所在的环境、与整个世界有连结,是人同此心的向往。好在,即使是独自出发,并不表示就会一路走得孤独。明相的环岛骑行,便收获了许多陌生人的友善。傍晚他仍冒雨骑车时,开车经过的路人知道前面一段路没有灯,不好走,用力喊他停下,一定要他上车载他一程。工厂破产拿不到补偿金的年长阿姨们,依然乐呵呵地集体租车出游,与他交会时,热情地分便当给他吃。对人的友善,在每个人的心底,即使遭遇过打击、遇到过不公平对待,那份友善仍会在萍水相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若大家都活在这样的友善中,那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可以畅通无阻了。现实生活中当然还有各种隔阂。而令人感叹的是,与他人有疏离、有隔阂时,意味着我们已经先与自己内心的某个部分有了疏离和隔阂。 拿明相来说,他对自己的听力障碍显然很自卑。骑行快要结束前,他去了一趟亲戚家,长辈们回忆起他小的时候,都担心这个有听障的孩子,将来怎么办。在家人忧心忡忡的眼光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养成对自己的怀疑、不信任,以为自己不如人,于是在跟人打交道中有压力。 但愿长大后的明相,能认出旅途中所收到的礼物——他偶遇不懂中文的外籍女孩,两人实在难以用口语交流,只能比画。就这样,明相帮了女孩一把,听障丝毫没有妨碍什么。 实际上,误以为自己不如人,和自认为行高于众、别人望尘莫及或理解不了,带来的隔阂是一样的。卑微感和优越感的背后,同样是分别心、评判心,无论是在评判自己还是评判他人。 寻求与更广大的天地融合时,其实也是在试图消融自己内心的隔阂。当明相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弹吉他、对着大海听海潮之声、接受陌生人的友善,当他渐渐懂得,听障根本无法阻隔心灵的融合,那么,与人与己的隔阂终会融化消失。 旅行者都容易跟乔纳森有共鸣吧。明相也一样是在探索能够达到、能够超越怎样的极限。好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允许多元选择。据说,这部片子播出后,台湾兴起了一阵环岛骑行热。可以说,明相的环岛之旅,不只是为自己走的,也是为所有有同样心愿的人走通的。 没有人生来就立志要活得孤独。各式各样的行走与探索,即使以独行的方式开始,也都是要走向融合:与有共鸣的同类相融合,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与整个世界更好地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