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见翟永明,是1988年。这一年,我第一次见到了许多诗人。先是在《诗刊》杂志举办的“淮阴-扬州:运河笔会”上见到了韩东、车前子、欧阳江河、陈超、唐晓渡、邹静之等。之后,在成都又见到了杨黎、小安、尚仲敏和胡冬。然后,胡冬带我去见了翟永明。同行的有蓝马和刘涛。 之前我已读过她的《女人》和《静安庄》,见到她之后,觉得她的外形和神态都与我的想象完全吻合,即:神秘、美丽、羞涩,以及淡淡的一点忧伤。她穿着一套有点波西米亚风格的裙装,漆黑的披肩长发,漆黑的眼眸,浓浓的眉毛和丰满的嘴唇。说话声音不大,说完一句话便露出一个羞涩的微笑。墙上挂了一件彝族的百褶裙,墙下的木柜上也摆放着几个彝族的漆器(木碗、木酒壶、木酒杯和木汤勺)。翟永明坐在这样的环境里,就跟在画上一样。而事实上,这个时候,她正与画家何多苓生活在一起。她的这种神态(漆黑的长发和漆黑的眼眸)已经出现在何多苓的以“小翟”命名的肖像画中。那次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偶像何多苓,长长的卷发,忧郁的眼神,瘦削而高挑的身材。他出来晃了一下,跟我们打了个招呼,就躲进自己的画室去了,直到离开时,他才从画室出来,与我们握手告别。 第二次见面,是1992年。我已定居成都,与蓝马、杨黎、吉木狼格、尚仲敏一起在黉门街办了一家广告公司。有一天,蓝马接了一个电话,然后对我们说,翟永明要到我们公司来。我不记得她那天是上午来的还是下午来的,是否一起吃过饭,以及,她穿什么衣服,什么发型,都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是,她比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更加漂亮,而且是向外扩散的那种漂亮。 这之后,与翟永明时不时便有见面,主要是一大帮过去写诗的朋友约着一起吃饭、喝酒。她那时已有一辆三菱越野车,常开着车带我们一帮兄弟穿行于成都的偏僻小巷寻找各种特色餐馆,偶尔也去郊外的农家乐。她话没我们多,但酒量并不比我们小,让我们见识到了她豪爽、奔放的一面,开始亲切的称呼她为翟姐。起处她对这个称谓不是很适应,但我们坚持这样叫,她也就欣然接受了。到1998年,她在玉林西路开了一家名叫“白夜”的酒吧,我们这帮朋友,杨黎、吉木狼格、李亚伟、马松、石光华等,自然成了酒吧的常客,见面的时候就更多了。 严格说来,白夜不太像酒吧,与当时成都其它酒吧的风格都不一样。比如,极简主义的设计加黑白灰基调,显得过于“冷”和“酷”,缺少一般酒吧那种凌乱、混杂和热烈的氛围。再比如,由于翟永明和何多苓的个人身份,常来白夜的大多是诗人和艺术家,或介于两者之间的媒体人,圈子性特别强,不免让其他酒客望而却步,白夜的生意总不如相邻的其它酒吧火热,一度还比较萧条。我们也给她提过一些意见和建议,但她均不为所动。她尤其不能接受这样的建议:在酒吧里安置几个陪酒小姐,所谓粉气带酒气,酒气养人气。她认为与其这样,不如就不开这个酒吧了。 她很早就辞职,长期没有固定和安稳的工作,开酒吧的初衷是为了生计。但“生计”并没迫使她一定就得像其它酒吧那样,灯红酒绿,哪怕生意不好,依然故我,不妥协,不迎合,坚持将白夜开成一个文化型酒吧。 白夜为许多诗人做过专场朗诵会。我记得第一个在白夜做专场朗诵会的诗人是李亚伟。那天来了许多老朋友。为了营造一种氛围,整个酒吧关了电灯,代之以蜡烛。李亚伟朗诵的时候,嫌光线太暗,看不见手上的诗稿,翟姐就主动上去,秉持烛台,站在旁边为他照明。这情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翟姐喜欢电影,有一天下午,我和乌青在白夜与翟姐聊天,翟姐突然提议,不如在白夜搞个独立影像展。我和乌青马上赞同。我也很喜欢电影,而乌青刚刚拍了他的第一个短片《找钱》,这部短片是翟姐赞助的摄像机,翟姐还在片子的开头客串了一个戴墨镜的神秘女人(从立交桥下的一个街心花园走出来,惊鸿一瞥,坐进一辆人力三轮车,消失在镜头之外,之后再也没与剧情发生关联)。 接下来,我们一起做筹备,翟姐和乌青分头对外征集片源,我做影展需要的系列文案。我还答应,影展开始后,我做主持人。为什么我做主持人呢?那时候翟姐还没克服她的“怯场”症,很抗拒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所以,一般活动都是由我客串做主持。没想到,临到影展开幕的那天,乌青因故“逃跑”了,而我也突然患了重感冒,组织和主持的任务都落在了翟姐身上。她只得硬着头皮亲自披挂上阵,把整个影展撑了下来。而从此之后,翟姐再也不害怕当众讲话了,后来的许多活动,都是翟姐自己做主持人。想起来,我那次重感冒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倒有了一份不小的功劳。 在白夜的历次活动中,最难忘的恐怕要算那次被“取消”的国际诗歌节。取消的原因很复杂,就不细说了。虽然被取消了,但还是有部分诗人(包括美国和巴西的诗人)来到了成都。于是,本来准备在会展中心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换成了在老白夜狭小的空间举行。效果依然很好。甚至我认为被“取消”恰好赋予了这次活动一种引人深思的意义。但是,这“效果”之外翟姐个人的付出却不为人所知。我也是在事后很久才知道,由于活动被“取消”,赞助商承诺的活动经费也取消了,一切费用只能由翟姐个人承担,包括几位国外诗人的往返机票。 玉林西路10年,搬到宽窄巷子之后又是8年,白夜的诗歌和艺术活动从未间断。白夜也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诗歌沙龙,艺术沙龙,成都的文化地标。 顺便说一句,白夜的开业时间是5月8日,按星座算,是个金牛座酒吧。而翟姐的生日是5月4日,也是个金牛座,所以,我曾开玩笑说,诗人与金牛座,构成了白夜理想主义加固执到底的经营风格。 “对于我来说,一个自由、散漫、无拘无束,能挣点生活费又不影响写作的职业,是我一直向往的。‘白夜’就这样呼之欲出。十年过去了,我没能像村上春树那样,靠在酒吧写作赚了钱又卖掉酒吧,去专业写作。也不能像波伏瓦那样,在酒吧清谈时埋头在咖啡桌旁,写出一本又一本等身著作。而是骂骂咧咧厌倦又和好,和好又厌倦地与‘白夜’纠缠不休。”翟永明在其随笔集《白夜谭》中如是写道。 在这十八年中,作为诗人的翟永明,并没被“酒吧老板”的身份所削弱和遮蔽,她个人的诗歌创作不仅没有停滞,较之以往,更有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变化。 首先是她走出了“静安庄”的主观神秘之境,开始将目光投向敞亮的现实世界。所谓“敞亮”,既是语言上的去“意象”化,也是主题及题材上的“介入现实”。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更趋向于在语言和表达上以少胜多”。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周末与几位忙人共饮》,一首由六个段落组成的长诗,现实背景为90年代的成都,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观感,其中有迷惑,有批判,但也有暧昧的认同。我却觉得,这是她由一个“现代主义”诗人向“当代诗歌”书写者的蜕变。她打开了自己,释放出更多面的语言天赋。 2000年之后,她的诗更进入一种自由之境,没有刻意的风格限制,没有为了强化既有身份和符号而固守的题材取向(这与她在酒吧经营上的固执完全不同)。而是什么都可以写,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她于2015年完成的长诗《随黄公望游富春山》,便是其转变诗风之后的集大成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