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何存在,非以人的意志存在而存在,是一个客观实在。这一点是可以作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之下,哲学的讨论原则就不应该停留于物质与意识的争论之中。 人作为世界的客观产物,也作为世界存在的一部分,存在着极大变数的偶然;在人的生长、存在的过程中也有着极大变数的偶然性。人能群,是一个社会属性的必然,即是说,作为“人”而言的“我”,是必然要处于社会的人群之中的,否则便失去了讨论了意义。然而这个“我”,也就是说社会化了的“人”的单个体的性质该如何研究,如何探讨,才是最重要的。 “单个人”即“我”的思想如何成为“我”—成熟的“我”,为何有“我”,这一个“我”是指人的单个体的思想意识以及思维,并非是马哲中所下的定义:是人脑的自然生理机能。 单个的我从有生之初,世界于“我”意义何在,在初生的婴儿头脑中,是否有“我”,随着生命个体的生理成长,“我”如何成“我”?当生命个体完结之时,据现有的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仍然存在。而对于这个完结的“我”,世界的意义何在。 而最着重的就是“我”如何成我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生理机构的日益成熟,与外部的接触与交流,“我”逐渐形成,在无数次的外部条件的刺激之下“我”是否还是我? 得出的结论就是,“我”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