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英才网

守柔

  老子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这八个字,实在是相当耐人寻味的。这世界上,多的是“逞强”的人,少有“守柔”的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纷争、战争、屠杀。道家思想的伟大,我觉得就在这“守柔”二字上。我们都知道老子关于舌头和牙齿的一番谈话,舌头甘受牙齿的欺辱,甚至常常被牙齿咬出血来(近来医学证明,吃饭常常咬舌头是脑梗的前奏),但当牙齿全部脱落的时候,舌头却完好无损。道家哲学是对生活经验的抽象,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这种哲学也就最“接地气”,最“实在”。我感觉到,整个道家思想的精华,就在这“守柔”二字上。事实上,我觉得中华民族之所以屡受欺侮,却没有亡国灭种,也还是在“守柔”二字上。中华民族表面上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是不可抹杀的,但在骨子里,我感觉中华民族是恪守道家“守柔”的思想精髓的,所以这个民族才能屡经劫难,而大难不死。  道家批判“以强凌弱”,可以说不遗余力。譬如老子说:“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样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约束力,我觉得是巨大的。唐代的国力不可谓不强大,但还是愿意采用“化干戈为玉帛”的方式,派文成公主入藏,加强汉藏两族的沟通和交流。整个唐代,王室对道教的宣扬是大张旗鼓的,这不仅因为王室李姓与道家始祖李耳(老子)相同,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唐王室对道家思想的推崇。整个唐朝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是非常深广的,这和唐王室采用“守柔”的道家思想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相较而言,清王朝对西藏大小金川地方的叛乱,则是采用武力剿灭,毫不手软,杀掉抗命苗番(番人即藏民)两万以上。我感觉清王室更加喜欢炫耀武力,因为他们没有道家“守柔”的文化传统,所以清朝的民族矛盾,远较唐代要尖锐复杂得多。  老子批判“以强凌弱”,其实是效法天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就是“守柔”。让弱者有自己的生存机会,让强者表现出谦卑,这不是“守柔”是什么?老子恪守“天道”,反对“人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这里面表现出老子对“天”的信心。在老子心中,“天”是公正的、客观的,是代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原始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柔弱胜刚强”。一个相信“天道”的人就是一个怀抱“柔”的力量的人。因为“柔”是一种生长的力量,是一种不断上升的力量,是一种代表善与爱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前途无量的。而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怀抱一种蛮横的力量,企图通过自己当前的强大去压迫他人,逼迫他人屈服,那他一定是一个短视的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是一个盲目的人。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强横的力量是一种不断衰败的力量,是一种递减的力量,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力量。这种力量遵循由强到弱的逻辑,最终完全消亡掉。事实上,毛泽东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他的《论持久战》中看到日寇必将失败的结果,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指明了光明的前途。  对民族如此,对民族中的个体亦然。一个个体生命,只有懂得“守柔”的道理,不恃强凌弱,不以大欺小,他才会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也能为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蔡元培先生到北大就任校长的第一天,对站在路边欢迎他的校工鞠躬,这让这些校工既觉得意外,又感到惊喜,因为以前的几任校长从来连正眼都很少看他们一眼。蔡元培先生是伟大的,他懂得“守柔”的道理,所以能“兼容并包”,显示出博大的胸怀,让北大的风气焕然一新。  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强横的力量到处都是,人人仿佛都成为了“斗公鸡”,整个社会仿佛硝烟四起的战场,到处充满火药味。这样下去,我感觉我们这个民族,是会斯文扫地的。  焚香默坐,打开一卷《道德经》,在夕阳余晖中细细品读,老子“守柔”的思想恰若缕缕茶香,沁人心脾。
    本文来源: http://m.wxycw.com/wenku/125800.html
    上一篇: 写一篇有关于童年难忘的事
    下一篇: 一路走来,已找不到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