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城读后感参考6篇
2024-03-04 16:44:54
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发现作品中的隐含信息和文化内涵,读后感也是一种反思的机会,让我们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思考自己在其中的成长和变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梦中的城读后感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梦中的城读后感篇1 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父爱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为父亲与儿子的伟大感到无比敬佩、感动。文中这位平凡的父亲用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救出了儿子等13位同学,在38小时50分钟的长时间中,父亲执着地、不吃不喝、不停歇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地发生了,这就是父爱的力量,神奇的力量。一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使这对父子坚持了那么久。 其实,生活中,每个父亲都是一样的,为了自己的子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只梅花鹿爸爸带着自己的儿子一起出去嬉戏,可谁知一只凶猛无比的大狮子早就盯上了他们,危险离这对父子越来越近。梅花鹿爸爸为了寻找更嫩绿、更鲜美的青草,渐渐地离开了小花鹿。大狮子如箭一般向小花鹿狂奔过去,而玩得正开心的小花鹿完全没有觉察到危险在向他一步步逼近,凶猛的狮子猛扑过去,一口咬住了小花鹿。手无缚鸡之力的小花鹿苦苦挣扎,大声嘶叫。鹿爸爸听到了儿子撕心裂肺的叫声,不顾一切地向儿子奔去,虽然他深知自己不是狮子的对手。鹿爸爸和凶猛的狮子进行激烈的搏斗,小花鹿在爸爸的示意下狂奔离去。过了不久,鹿爸爸坚持不住了,成了狮子的盘中餐。看到这,我不禁流泪了,为了鹿爸爸的勇敢,为了鹿爸爸的奋不顾身。 信念的力量如此伟大,父爱的力量如此伟大!让我们深深地震撼了,让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体会如山的父爱吧! 梦中的城读后感篇2 说心里话,对于心理学的书籍,是排斥的,总觉得理论、道理一套套,既枯燥无味又晦涩难懂。抱着这样的心态阅读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没想到却被“圈粉”。读完许久,内心是欢喜的,时不时在课堂上“露一手”,运用一下,有意外的惊喜,也圈了不少“学生粉”:“老师,您看的那本是什么书?怎么这样厉害!” 一、思——推己及人 与朋友聊天,听她分享学校的趣事。她说最佩服他们校长,能把每周例会变成老师们期待的“学会(学习的机会)”。会议开始,他会把一周的工作及各部门所应配合落实作了布置;会议的结尾一般针对工作中的不足予以剖析,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会议过程中,则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与老师对话或分享他个人的所学所思所想。每次会后,老师们均能各司其职,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听完以后,窃以为,这只是他们校长的个人魅力。直到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才知道,他是遵循了心理学上的“系列位置效应”: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这就是他效率又高,又让人期待的原因吧。 于是,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上课的前10分钟一定要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不能在检查作业、回顾批评中度过。课堂上,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保证每次学习时间不会太长。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变得有效、高效,学生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倍增,也能从学生嘴里听到“数学学习很轻松很快乐!” 二、悟——反思运用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许短期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时间一长带给学生的什么呢?那就是“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还是只给学生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巩固当日所学?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也要讲究“布白”艺术。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回想平时与学生的交谈,尝试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而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学生把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教育,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去年,“临危受命”当了一个相对调皮的班级班主任,一个月时间过去,有个孩子问我:“老师,为什么您不用生气,却可以让班级变得安静有序,让同学们变得自觉自律?”我说,因为老师读了一本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就有了开头孩子好奇的问题,他们想知道老师到底读了什么书。我想,这就是书籍的魅力,也是学习的动力! 三、行——授人以渔 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逻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种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进行。教学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个单元的知识学习,都会在新课前拨出两分钟回顾梳理前一节课的知识,这原本是一个无意识的举动,却不知收获颇丰!有一个跟岗的老师和我谈了她的感受:就像是铁链中的小小的链扣,把知识串联起来,环环相扣,温故知新。小细节,大智慧! 惊喜之余,也从书中找到存在的道理。 德国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地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学习的第一天后进行每一次复习,三天后再复习一次,下一次的复习可以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类推。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复习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教师对教学做到及时反思,并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就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从来没有一次像读这本书一样,读得很慢,很细,好像有一种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绪,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教学案例,对号入座,时而开心,时而激动,时而遗憾,时而感同心受。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教育教学时善于运用,将会事半功倍!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酝酿。 梦中的城读后感篇3 天空,依旧灰蒙蒙的,没有一丝亮光,就如同我此时的心情一般。手中的笔还执着,却不知该如何下笔...... 撑着伞,我走在操场上。风夹杂着雨,淋湿了伞,也淋湿了我那颗冰冷的心......胃,更加难受了! 看着校门口那些焦急等待儿女的父母,我的心弦被缭乱了,记忆像碎片一样,撒了一地。一点一滴地在我眼前浮现--- 她在雨中撑着伞等着我,雨水淋湿了她的衣襟。她的眉头紧皱着,眼角的鱼尾纹随着岁月流逝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但她的目光却死死的锁定在这些来来往往的车辆上。 冬天,路上结了冰,车子无法行驶,她就带着我,背着我的书包,一步步艰难的向学校走去。 可现在,今非昔比。她只是呆在家里,上着网,看着电视...... 心痛、胃痛,让我变得不堪一击,只能勉强挤出一丝微笑。 啊,是她!是她!站在车站等着我的人是她!心,又乱了,像糖一样,甜甜的。 早上我就看你吃不下饭,胃又疼了吧。我没有说话,这是低下头,低吟了一声嗯。你先回家吧。啊?我张皇的望向她。我去医院买点药。不...不用了,我...已经没事了...她没有理我,只是径自向药店走去。不知为什么,我的血液好像加速流动了,暖烘烘的。 拿着吧。她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递给我。我走上楼梯,看着手里的药,笑了。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窗内,一颗幸福热情的心。 梦中的城读后感篇4 这本书是20xx年再版,书中每个话题都有相隔七年的两个视角,流年对照,闾丘露薇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个年轻人的参照,诸如梦想、大学、爱情、选择、生存、压力、婚姻、名利。 “战地玫瑰”— 是人们对她最为熟知的称呼,每当世界上有大事件发生时,总有她的身影。然而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闻名的闾丘露薇,,她不再评论时事,没有报道新闻。带着自己入行17年积累所沉淀下来的沉稳和厚重、对人生的思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 看到作者讨论的每个标题,总会产生些憧憬,从上学到现在工作一年,经历了人生中最最简单的时候。就像书的扉页写着“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当我们在不断积累时,会发现身边的一切在变化。我们常要在走了一段路后,回头看看,也算是对自己的总结。正如书里说的“七年的时间,想看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文字,最大的变化,我想,我不在看到我个人的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是的,从这句话我读出了,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和群体。学会反思,学会成长。 关于大学,这是书里离我最近的一个话题,闾丘露薇阐述了七年前和七年后,关于大学的思考。 关于自信,七年之前:真正的自信不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练,需要体验而自自然然得到的东西。七年之后:当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信和自大就是一线之差,而且我也觉得,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七年前:大学的四年,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恋爱,学习面对社会,学会对待生活。这是多么似曾相识的声音。然而七年后的闾丘露薇却说: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对应对变化的能力。也许大学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和思想的迸发,它该有更深层的意义。就像我们在面对人生众多的选择时,不该仅仅想我们想选择什么,社会要我们选择什么,而是当我们做了选择,如何去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已经成年。 关于成长,书里讨论了爱情、婚姻、压力、生存、健康、工作等诸多话题。成长是人生活的基本。从拥有只能留在心底,无法分享的爱情开始,到我们为了生存必须有勇气和韧劲来面对这个社会里的人和事。年轻时的无知者无畏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没有比较,哪儿来的成长?享受人生不同阶段的每一点乐趣。 梦中的城读后感篇5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之后,我的感触很多。在美国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坚持不懈地在废墟中挖掘,经过38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救了儿子阿曼达。 从阿曼达的父亲的言行举止中的明白了一个道理:态度决定一切。做一件事情,只要你有恒心,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并能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就像我们的学习一样,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学好,热爱所学的科学知识,并能持之以恒地勤奋拼搏,就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阿曼达也很令我感动。发生大地震后,面对死亡,阿曼达不仅没有哭,还安慰别的小朋友要对生还充满信心。因为阿曼达时时刻刻都记得父亲给他说的话:“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顽强的毅志和信念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品质。等到父亲找到了他,要抱他出来的时,他说“让我的同学先出去吧!”他这种助人为乐,先人后已的高尚品德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倡导和学习的,人们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太多的宠爱,往往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与阿曼达相比,我们应该更加相互关心,互帮互助。 比如张玉可姐姐也是这样一个人。有一天下雨,正好轮到她扫地,她来到学校教室里只剩下两把扫帚了,张玉可姐姐毫不犹豫地把那两把扫帚给了其他同学,自己则用干净的手去拾那些在雨中浸泡过的肮脏的.垃圾。 把好处送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 阿曼达父子的精神和品德深深地感染了我,今后我要用他们那种顽强、自信、坚强来面对生活和学习,用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相互信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同学和亲人。 梦中的城读后感篇6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这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里的一句话。 一想到这句话,我就想起文章中的主人公阿曼达和他的父亲。应对大自然的灾害,我们似一棵小草,在天灾降临时,也许就会被天灾夺去生命。可是这对父子,在大自然的灾害来临时临危不惧。父亲怀着不放弃一丝救孩子的期望,而儿子阿曼达也怀着相信父亲必须会来救他的心理来理解困难和考验。最终老天不负有心人,让这对父子又团聚了。 老天可能会关上一扇门,但也必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不要以为一件事仅有一种解决方法!就像汶川大地震一样,全国人民心连心,各地群众自我送来了救命的物品,在大家众志成城的努力下,从废墟中就出了许多生命。最终,如此之大的困难,我们也克服了。 所以,我们要像那对父子一样,遇到困难勇于应对,不能半途而废。今年夏天,我就克服了重重困难,登上了黄山。黄山“飞来石”景观是我向往已久的,从早上出发,我和爸妈一路走,一路喘,马不停蹄地向飞来峰进发。可是来到山脚我傻眼了——那么陡,那么高啊!原本不恐高的我想打退堂鼓了。可是,我这一路气喘吁吁地爬了大半天,不就是为了一睹为快吗,不能白跑一趟啊!可我就是小腿肚打颤。妈妈看出我的心思,大声说:“x,加油啊,你看我体力不如你都爬上来了,你也不能落后呀!”爸爸也在一边说:“我的女儿是最棒的,到此刻都没让我们扶一把,必须会完成自我的心愿。”听了爸妈的话,我鼓起勇气,扶着石壁细心翼翼地爬上了山顶。站在“飞来石”旁,望着脚下的万丈深渊,我的心胸一下子变得极其舒畅。眼前起伏的群山,连绵的云海尽在我的脚下,这是多么完美的享受啊!此时此刻,我忘记了害怕,尽然来到峭壁边扶着栏杆嚷着要妈妈给我拍照,留下这难忘的一瞬间。 此刻,每当我看到当时留下来的照片,就会想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我将把这句话当做我的座右铭,时刻激励着我,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像地震中的父子一样,永不言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