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区固守民族团结生命线持续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2021最新
2022-05-09 19:31:22
一个民族正经历著动荡,我们,在被幸运之神垂青。是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是多么的幸福。以下是无锡英才网范文模板栏目为大家整理的昆明市西山区固守民族团结生命线持续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2021最新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近年来,昆明市西山区自觉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紧紧围绕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持续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决扛起促进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始终把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从关系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加强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生命线工程抓紧抓实。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区委将党的民族政策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内容,举办理论辅导报告会、交流研讨会等各类专题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民族政策理论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之一,写进“十四五”规划。区委、区政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专题安排部署,主要领导亲自研究推动促进民族团结工作,形成区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民族工作领导体系。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出台《西山区关于巩固和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西山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2020年“十进”提质扩面工作实施方案》等一揽子制度文件,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考核评价、督促检查、典型引领、政策保障等机制体制。围绕深化城市民族工作,出台《西山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流入地与输出地联动协作、走访联系、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推进民族工作管理有载体、服务有保障、运行有机制。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抓手,在全区各族群众中组织开展“讲好一个故事、画好一幅画卷、播下一粒种子”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树牢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利用新媒体发声,讲好西山民族团结“新故事”。充分发挥新媒体宣传便捷、直接、实效明显的优势,联合宣传部利用“西山发布”、“今日头条”等平台,与昆明日报社签订合作协议,创建“西山民族一家亲”抖音官方账号,全方位、多角度、权威性解读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我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建设美好西山的新举措和新实践。拍摄《团结花开同心筑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宣传片,制作《大美西山民族风情画册》,传承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二是擦亮特色新名片,画好西山民族团结“新风景”。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利用“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宣传机制,大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浓厚氛围,在“国庆”“中秋”“重阳”“三月三”“花山节”等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庆期间,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70余场,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紧抓重点区宣传,播好西山民族团结“新种子”。把组织和动员辖区各族居民群众参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作为宣传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重点街道、广场、车站、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利用LED电子显示屏、宣传牌、标语等广泛深入宣传民族团结宣传标语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营造讲团结促和谐的良好氛围。2018年以来,全区共悬挂更新宣传展板4000余幅,印制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刊发简报190余期,西山发布和今日头条发布创民新闻100余则,省市权威媒体报道西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效70余期。《打好民宿经济五张牌昆明市西山区大墨雨村走出民族团结小康路》的报道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刊载。 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抓手,精细化推进城市服务管理。把大力改善民生、推动服务提质增效作为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的落脚点,打造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家园。一是创建法律援助平台,搭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直通桥。西山区司法局、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西山区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实施方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团结、碧鸡、海口三个办事处成立“西山区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社区少数民族权益维护中心,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及时、可靠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依托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和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及时掌握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和动态,在全社会形成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良好风气。二是建成暖心服务平台,打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样板单位。在复兴、里仁、棕树营南区、盛高大城等社区建立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复兴社区开通了少数民族网站,竭诚为广大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多方位打造城市民族工作平台。盛高大城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人口信息平台并与社区微信公众号进行绑定,居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采集入口”轻松登记个人基本信息。在平台上,可以直观地看到社区少数民族的数量、民族占比、人口流动等情况,方便社区针对流动人口提供针对性服务。三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在信教群众集中的地方,发动社会力量深入社区,对信教群众中生活困难人员进行走访慰问,增强他们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向同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四是发挥群团组织力量,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凝聚人心。组建了以教师、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等为主的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骨干团队,在区、街道、社区成立了西山家庭教育三级网络,深入各社区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并对全区学前儿童家长进行培训,免费接受妇女儿童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咨询,对问题儿童进行心理帮扶矫正。发挥好“两保”服务功能,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创业就业培训工作,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群组织开展电商培训班、育婴师培训班10余期,有效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 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载体,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水平。将民族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机结合,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模式,为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画出了西山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和美画卷。一是“示范创建+社会治理”,夯实基层社区创建根基。以城市社区为重点,创新民族团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五位一体+”模式。以盛高大城为代表的新建纯城市民族互嵌社区,探索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警务室、业主代表和物业公司“五位一体”为依托,附加微信公众号、“邻里守望站”“城乡互助集市”等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和情暖邻里的“线下”服务,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花结果长盛常新。“一引领两建立四联动”模式。以望江路社区为代表的混合型民族互嵌社区,探索建立以党建为引领,党支部建在小区,志愿服务小组建在楼栋,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和“双向交叉任职”制度,通过组织联建、服务联动、活动联办、矛盾联调,实现聚合力、暖民心、聚人心、促和谐,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民族团结“五心+”模式。以复兴社区为代表的老旧小区纯城市民族互嵌社区,通过党群共建、民族团结、居客联动、政企共管、户帮户助“心连心、手拉手”,将驻地公共单位纳入“复兴社区大党委”,整合公共单位及“三社联动”项目资源,搭建少数民族服务平台、居客互动平台、流动人员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社区班子成员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社区网格监管职能与商企“双向监管”“微心愿”服务等制度,凝聚民族团结合力共建幸福家园。二是“示范创建+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指示精神,以创建融项目,以项目带发展,以发展惠民生。用好“两山”理论,实现永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团结街道雨花社区大墨雨居民小组、龙潭社区乐居村创新共享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民宿文化旅游。依托“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实现整体提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统筹省、市、区民族宗教专项资金,在观音山社区建成民族团结广场、曲焕章民俗博物馆,社区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民族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基本形成。实施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培育支柱产业。扶持山区和民族地区“一社区一特色”培强育优精品农业,在团结、碧鸡、海口实施林下土鸡生态养殖、矮化苹果种植、精品草莓种植、林下中药种植等项目,带动高原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各民族群众共建共享奔小康。2020年底,全区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595元,同比增长8.2%。三是“示范创建+文化传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途径。组织保障有力度。规范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节庆活动的投入。依托“双百工程”项目,在双哨社区打造彝族秧佬鼓精品节目和文化展室。联建共享有温度。将“三月三耍西山”“六月十九观音山庙会”“苗族花山节”等节庆策划和主导权交给群众,整合驻地企业、文创项目等多元力量,举办“端午融情手拉手,民族团结心连心”等主题活动。文旅同建有高度。依托民族文化、传统村落、民俗节庆等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打造了核桃箐、观音山、大墨雨等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