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一片被湘水润泽、濡染着楚地遗风的土地,我却时常感到惶恐,原因在于我不会说方言。 小时候我觉得方言土气,便赌气闭口不说,只常常听着,倒也能聽得懂几句。等到长大了,我竟有些失落,原来我像个异乡人。 这种情形发生得太多了:菜市场里,我说着一口普通话,卖菜的大娘听得一愣一愣,我常常张嘴也不是,闭嘴也不是;过年回老家,家里人热热闹闹围一桌,伯伯们说着方言,我却云里雾里,尴尬万分…… 让我惊讶的是,这种尴尬不仅仅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从小便生活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中,对本应熟知的方言却了解甚少。湖湘大地上的乡音正在以一种看不见的速度,迅速从年轻一代的口中消失。 一切本不该如此。唐代诗人司空图曾写“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一句乡音就唤醒了游子羁旅的愁思,绵延千载。乡音沉甸甸的重量我们是否能稳稳地接住,让它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呢? 唯有守住乡音,才能觅得乡愁。旅途中偶遇他人,开口相问,口音听来似故人,这一定会引发我深沉的感动。乡音承载着人们对童年的记忆,对故人的思恋。只言片语间,几缕情思漫上心头,我不能不暗自感慨乡音的奇妙。离乡的路哪怕越来越远,可归家的心却可以顺着乡音飞跃万水千山。 乡音是传统文化的根。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它存在的价值,以一种瞭望者的姿态立在文化的前行之路上。著名主持人汪涵发起了一项名为“響應”的方言调查计划,计划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对湖南五十三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对于这个计划,他深情地说:“讲普通话能走得更远更快,而我们保护方言是把它像历史切片一样保存下来,让若干年后的后人还能听到自己的祖先曾经用哪种语言表达情感。”而网络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则将方言与音乐作为核心元素,搭建起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表达独特的地域文化。 别忘了守望乡音的信念,那不是独行者的风雨兼程,而是每一位故土乡人心灵的呼唤。待年迈归家,乡音可依旧?
|